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黄浦风云之杜氏传奇 > 第444集:《河流跨界污染的伦理追责协议》

第444集:《河流跨界污染的伦理追责协议》(2 / 2)

“还有沿岸企业的问题。”老周补充道,“公约里必须明确,禁止在跨境河流沿岸建设高污染企业,已经建成的,要在三年内完成搬迁或转型升级——不能再让‘先污染、后治理’的悲剧重演。”

接下来的一个月,团队成员几乎天天泡在会议室里,争论、修改、完善公约的每一个条款。王科长一开始总是为北境省争取“特殊待遇”,直到有一天,林深带他去了青川河下游的李村。

站在干涸的稻田里,看着李大爷家孙子苍白的脸,听着渔民们哭诉“渔网都快锈了”,王科长沉默了。回程的路上,他突然对林深说:“林教授,我以前总觉得,发展经济是第一位的,可现在才明白,要是连水都喝不上了,经济再好有什么用?回去之后,我会全力配合公约的制定,也会说服省里的领导,好好管管那些不守法的企业。”

团队的气氛渐渐变得融洽起来,大家不再执着于“各自的利益”,而是把重点放在“如何让河流恢复清澈”上。张教授牵头制定了“损失核算标准”,明确下游的农业损失、渔业损失、居民健康损失,都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估;林深和工程师们一起,确定了监测站的选址和设备型号;老周则联系了外交部和其他有跨境河流的省份,收集他们的经验和建议。

终于,在团队成立两个月后,《河流跨界污染伦理追责公约(草案)》完成了。公约里明确规定:上游地区因排污导致下游污染的,需承担“全额治理费用+赔偿损失”,治理费用包括河流净化、生态修复的所有支出,赔偿损失则根据实际受损情况核算;在省界处设立3个跨境河流水质监测站,数据实时上传至国家跨境河流管理平台,上下游省份均可查询;上游地区的排污量需控制在“下游可承受范围”内,由国家生态环境部根据河流生态数据划定;禁止在跨境河流沿岸5公里内建设高污染企业,现有企业需在2025年底前完成整改;设立“跨境河流污染仲裁机构”,由环境、法律、经济领域的专家组成,负责裁决上下游省份的污染纠纷,裁决结果具有法律效力。

公约草案提交给国家生态环境部的那天,团队成员们站在会议室的窗前,看着楼下的车水马龙,都松了一口气。林深拿出手机,给小陈发了条消息:“等公约正式实施,咱们就去青川河上游,把那些排污口堵上。”

然而,公约的实施并非一帆风顺。三个月后,公约正式生效,青川河省界处的监测站也建成运行。可没过多久,监测站就监测到,上游一家名为“北境化工”的企业,日排污量达到了800吨,远超“下游可承受范围”。

南泽省立刻向北境省发函,要求“北境化工”停产整改,并承担相关费用。可北境省却以“企业正在转型升级,暂时无法停产”为由,迟迟没有行动。无奈之下,南泽省只好向“跨境河流污染仲裁机构”提交了仲裁申请。

仲裁开庭那天,林深作为技术专家出庭作证。他展示了监测站的实时数据、企业排污口的视频证据,还有下游地区的损失评估报告。“北境化工”的代表一开始还试图狡辩,说“监测数据不准确”“损失与企业无关”,可在铁证面前,最终还是低下了头。

一周后,仲裁机构作出裁决:“北境化工”立即停产整改,承担青川河上游段的治理费用2000万元,赔偿南泽省农业、渔业损失1500万元;北境省环保局对“北境化工”的监管失职负责,需向国家生态环境部作出书面检讨。

裁决结果公布的那天,林深和团队成员们一起去了青川河。站在省界处的监测站旁,看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达标”数据,听着河水潺潺的声音,林深突然觉得,之前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林教授,你看!”小陈指着河面上的水鸟,兴奋地喊道,“有白鹭!好久没看到了!”

林深笑着点头,望向河流的上游。他知道,一条河流的恢复需要时间,跨境河流的管理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河流跨界污染伦理追责公约》的实施,已经为这条“母亲河”筑起了一道保护墙。

三个月后,“北境化工”的污水处理设施建成并投入运行,排污量控制在了规定范围内;青川河下游的稻田重新种上了水稻,渔民们又划着渔船下了河;李大爷家的孙子身体渐渐好转,偶尔还会跟着爷爷去河边钓鱼。

那天,林深收到了王科长发来的照片:北境省组织了“保护青川河”志愿活动,很多企业员工和村民都参与了进来,在河边植树、清理垃圾。照片的背景里,青川河的水,已经渐渐恢复了往日的清澈。

林深把照片发给团队的每一个人,附上一句话:“浊流终会变清,只要我们守住‘责任’这两个字。”

窗外,阳光正好,透过玻璃洒在桌上的《河流跨界污染伦理追责公约》上,封面上的“伦理”二字,显得格外耀眼——它不仅是一份文件,更是对每一条河流、每一片土地,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最郑重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