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集:(2 / 2)

马克推了推眼镜,补充道:“还有责任归属问题。根据目前的国际法,深海属于‘人类共同继承财产’,但开发企业的责任却没有对应的条款约束。我们必须在协议里规定,企业从项目启动时就承担修复责任,不能等项目结束了拍屁股走人。”

几人讨论到深夜,初步确定了协议的核心框架:企业需在项目启动前缴纳“足额生态修复保证金”,这笔钱由国际海洋组织监管;修复标准需达到开发前80%以上的生态水平,具体指标包括物种数量、生物多样性、海水水质等;修复过程中,企业需定期向国际海洋组织提交报告,接受第三方监测;若企业无力完成修复,保证金将自动用于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修复;同时,明确禁止企业以“深海生态难监测”为由逃避责任。

“最难的是‘足额保证金’的界定。”赵磊揉了揉太阳穴,“不同海域的生态价值不同,修复成本也不一样,怎么算‘足额’?比如马里亚纳海沟的玻璃海绵群落,一旦受损,修复可能需要十年以上,成本比开采本身还高。”

林野拿出一份文件,是他团队之前做的“深海生态价值评估模型”:“我们可以根据海域的生态敏感度、物种稀有度、修复周期来计算保证金。比如‘深矿三号’所在的区域,生态敏感度高,保证金至少要占到项目总投资的20%,而且要分阶段缴纳,若中间出现生态超标受损,还要追加保证金。”

协议草案完成后,团队开始向全球深海开发企业、科研机构和国际组织征求意见。不出所料,遭到了不少企业的反对。太平洋矿业的负责人在视频会议上直言:“20%的保证金太高了,会让很多项目失去盈利空间。而且80%的修复标准根本不现实,深海生态变化快,怎么可能精确到这个程度?”

“正因为深海生态脆弱,才需要更高的保证金来约束企业。”林野反驳道,“至于80%的标准,我们的模型已经做过模拟——去年我们在南海的实验区,通过人工培育珊瑚幼虫、投放微生物制剂,只用了两年就让受损区域的生态水平恢复到开发前的82%。只要企业愿意投入,这个标准完全可以达到。”

国际海洋组织的支持给了团队很大助力。周明在多次国际会议上推介这份协议,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科研机构表示认同。三个月后,当团队在摩纳哥召开的国际深海论坛上正式发布《深海生态修复伦理协议》时,已有23个国家、17家大型深海开发企业签署了承诺书。

寰宇矿业的张启明也在签署名单里。签字仪式后,他找到林野,难得收起了之前的敷衍:“说实话,一开始我觉得你们这协议是给企业添堵,但上个月我去看了你们在南海的实验区,才知道深海修复不是不可能。现在有了明确标准和监督机制,我们反而不用再担心后续的责任纠纷,也算松了口气。”

林野笑着递给他一份监测报告:“‘深矿三号’的保证金已经到账了,国际海洋组织委托的第三方监测团队下周就会入驻。接下来,咱们得一起把这片海修回原来的样子。”

半年后,林野再次乘坐水下机器人潜入“深矿三号”矿区。探照灯下,他看到了令人振奋的一幕:人工培育的玻璃海绵幼苗已经扎根海床,几只小乌贼在幼苗间游过,磷虾群重新聚集在珊瑚林周围。监测屏上的数据显示,这片区域的生态水平已经恢复到开发前的65%,按照目前的修复速度,再过一年就能达到80%的标准。

“林工,你看!”小陈的声音从通讯器里传来,带着兴奋,“国际海洋组织刚刚发来消息,又有5家企业签署了协议,现在全球90%以上的深海开发项目都加入了‘保证金机制’。”

林野看着眼前的“深渊绿洲”,想起半年前制定协议时的艰难。他知道,这份协议不是终点,未来还需要根据深海生态的变化不断完善,但至少现在,“开发即负责到底”的理念,已经在深海之上扎下了根。

通讯器里传来周明的声音:“小林,下一步我们要推动将协议纳入国际法框架,让更多国家立法支持。对了,艾莎他们在大西洋发现了新的深海热泉生态区,咱们可能又要忙起来了。”

林野点点头,调整了水下机器人的航向,朝着更深的海域驶去。探照灯的光芒在黑暗中延伸,仿佛一道希望的光,照亮了深渊之下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