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黄浦风云之杜氏传奇 > 第401集:《脑机接口隐私的伦理防护标准》

第401集:《脑机接口隐私的伦理防护标准》(2 / 2)

林野示意陈默打开另一套系统。屏幕上出现了一台家用终端设备,机身侧面有一个红色的加密芯片插槽。“患者的脑波数据会先存储在这个本地终端里,采用军工级别的加密芯片,只有患者本人的指纹和密码能解锁。”陈默解释道,“同时,数据会被拆分成1000个碎片化数据包,备份到区块链的不同节点上,每个节点只存储其中一个数据包,就算有人攻破了某个节点,也无法获取完整数据。”

他当场做了一个实验:将本地终端的加密芯片拆下来,试图用专业设备读取数据,结果芯片立刻发出一阵蜂鸣,屏幕上显示“数据已自动销毁”。“这种芯片采用了自毁机制,一旦被非法拆解,数据就会永久消失。而且,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备份模式,没有任何一家机构或个人能垄断数据——就算我们团队,也无法单独调取某个患者的完整数据。”

评审组有人提出疑问:“如果本地终端损坏,数据会不会丢失?患者的后续治疗该怎么办?”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做去中心化备份的原因。”苏芮回答,“就算本地终端损坏,患者只要通过身份验证,就能从区块链节点上找回碎片化数据,重新组合后导入新的终端设备。而且,我们会为每个患者提供备用终端,确保治疗不会中断。”

经过反复论证,评审组最终认可了“本地加密+去中心化备份”的方案。李哲虽然不情愿,却也只能在评审意见上签字——他知道,再坚持云端存储,只会让深脑科技彻底失去参与标准制定的资格。

三、底线:“即时销毁权”背后的生命尊严

标准制定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关于“数据销毁权”的界定。深脑科技提出“患者需提前72小时申请,经审核通过后才能销毁数据”,理由是“需要预留时间备份,防止数据误删影响治疗”。但林野团队却坚持“患者有权随时销毁历史脑波数据,且销毁后不可恢复”,双方的争论再次升级。

“72小时的审核期太长了。”林野手里拿着一份特殊的请愿书,是一位晚期帕金森患者王建国写的。“王大爷今年78岁,他说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不想让自己关于亡妻的最后记忆,变成厂商算法里的一行数据。要是按深脑科技的方案,他申请销毁数据后,还得等三天,这三天里,他的记忆可能已经被解读、被贩卖了。”

李哲皱着眉:“但我们必须保证数据的安全性,要是患者误删了治疗必需的数据,影响了后续的参数调整,这个责任谁来承担?”

“治疗必需的数据,我们会在每次治疗结束后,由医生和患者共同确认是否保留,保留的部分也会标注‘治疗必要数据’,与记忆、情绪等非必要数据分开存储。”苏芮解释道,“患者销毁的,只是那些对治疗没有帮助的思维数据,不会影响治疗效果。而且,我们会在终端设备上设置双重确认机制,防止误删——患者需要先输入密码,再按下红色的销毁按钮,设备会再次提醒‘是否确认销毁,数据将不可恢复’,确认后才会执行销毁操作。”

林野拿出王建国的病历,上面贴着一张老人和妻子的合影。“王大爷说,他每次通过‘神经环’缓解震颤时,都会想起和妻子年轻时的日子,那些记忆是他活下去的精神支柱。要是这些记忆被采集、被贩卖,对他来说,比病痛更痛苦。”他的声音有些沙哑,“我们制定标准,不仅要守护患者的隐私,更要守护他们的生命尊严——思维不是可以随意留存、随意贩卖的商品,患者有权决定自己的思维数据该如何处理。”

评审组里,一位年长的专家拿起请愿书,仔细读了起来。过了许久,他放下请愿书,缓缓开口:“我想起了我去世的老伴,那些关于她的记忆,是我最珍贵的财富。如果有一天,我需要用脑机接口治疗,我也绝不会允许我的记忆被采集、被留存。‘即时销毁权’,不仅是对隐私的保护,更是对人性的尊重。”

最终,评审组一致通过了“患者有权随时销毁历史脑波数据,且销毁后不可恢复”的条款。李哲看着评审组的决定,沉默了许久,终于在条款上签了字。他知道,这一刻,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终于守住了最基本的伦理底线。

四、落地:当“防线”照进现实

《脑机接口伦理防护标准》正式发布那天,林野、苏芮和陈默站在实验室的窗前,看着楼下的新闻发布会现场。屏幕上,深脑科技的CEO宣布,将按照新标准对“神经环”进行全面升级,未来所有脑机接口设备都将采用“特定采集”“本地加密+去中心化备份”“即时销毁”的模式。

“林哥,你看!”陈默指着手机上的消息,张桂兰老太太发来一条短信:“今天治疗时想孙女,没再收到奇怪的广告了。医生说我的记忆数据,只有我自己能看,我还试着按了销毁按钮,那些不想留的情绪数据,一下子就没了——谢谢你们,让我又能安心地想我在乎的人了。”

林野的眼眶有些湿润,他想起了王建国大爷。前几天,王大爷的儿子打来电话,说王大爷在治疗结束后,亲手按下了销毁按钮,销毁了所有非必要的思维数据。“我爸说,他现在睡觉都踏实了,再也不用担心自己的记忆被人偷偷拿走了。”

苏芮递过一杯咖啡,轻声说:“我们终于做到了。”

林野接过咖啡,看向实验室里新调试好的“神经环”。屏幕上清晰地显示着“采集范围:仅运动控制脑波”,旁边的红色销毁按钮像一颗守护的星,在蓝光中闪烁。“这只是一个开始。”他说,“未来,还会有更多新的技术出现,可能会带来新的隐私风险。但只要我们守住伦理底线,就一定能让技术成为守护人类的工具,而不是伤害人类的武器。”

窗外,阳光透过玻璃照进来,落在“神经环”的红色销毁按钮上,折射出温暖的光芒。林野知道,从今天起,人类的最后一片隐私领域——思维,终于有了坚固的防线。而这条防线的背后,是对人性的尊重,是对生命尊严的守护,更是对技术发展最基本的伦理坚守。

未来的路还很长,但林野和他的团队已经做好了准备——他们会继续站在技术与伦理的交叉路口,守护每一个人的思维隐私,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人类,而不是凌驾于人类之上。因为他们相信,真正的技术进步,永远不会以牺牲隐私和尊严为代价;真正的伦理标准,永远会将人的价值放在第一位。

脑隐私防线,不仅是一条技术标准,更是一条人性的防线。它守护的,不仅是每个人的思维隐私,更是人类作为“人”的基本权利与尊严。而这条防线,会在未来的日子里,不断加固、不断完善,守护着每一个人,在技术的浪潮中,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不被侵犯的思维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