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逆流韶华 > 第373章 灰土底下长出新芽儿

第373章 灰土底下长出新芽儿(1 / 2)

开春后,雪水融化,巷子里那股泥土返潮的气息便愈发浓重。

沈建国心里惦记着六号院那道墙缝,隔三差五就要绕过去瞅一眼。

果然,随着几场连绵的春雨浸润,那道原本细如发丝的裂缝,像活过来一般,悄无声息地长胖了一圈。

六号院的户主老李头也是个实在人,听了沈建国的提醒,一合计,索性趁着天还不热,请了施工队来,准备把整个院墙的地基都挖开重整。

纸火巷很久没有这么大动静了。

一时间,叮叮当当的敲砸声和工人们的吆喝声,成了巷子里的主旋律。

孩子们放了学,都爱围在工地边上,看穿着黄背心的师傅们如何用撬棍和铁镐,将陈年的砖石一块块起出来。

意外就发生在一个寻常的午后。

一个年轻力壮的工人抡起大锤,正要砸向一块被挖出来的、半埋在土里的水泥预制板,却被一声急促的“等等”给喝止了。

喊话的是户主老李头。

他疾步走上前,拨开围观的人群,蹲下身子,用手抹去水泥板上的泥污。

只见粗糙的板面上,赫然刻着几个歪歪扭扭、却力道十足的符号——几个箭头,旁边还跟着一串模糊的数字,像是“-1.5”、“-2.0”。

“这……这是啥?”年轻的包工头也凑了过来,皱着眉,一脸不解,“画的鬼画符?废料板子吧,碍事,砸了算了。”

“不能砸!”老李头猛地抬起头,眼神里竟有几分激动,“我认得……我认得这玩意儿!这是那年发大水之前,有人在巷子里画的!”

他这么一说,几个上了年纪的老街坊也围了上来,眯着眼仔细辨认。

“好像是有这么回事,”三号院的张姨抚着下巴回忆,“那年夏天雨水特别多,巷口总积水。后来不知道是谁,在地上画了好多这种道道,说是标记地下水道的走向和坡度,让咱们清淤的时候有个方向。”

“对对对!我想起来了,”另一个大爷一拍大腿,“那时候我们还笑话,说在地上画画能挡住洪水?结果你猜怎么着,那年雨最大的时候,咱们巷子愣是比隔壁街积水退得快!后来大家伙疏通沟渠,就都有意无意地照着这些标记来了。”

“原来根子在这儿啊……”

“我说呢,咱们巷子这排水好像是比别处顺溜。”

众人七嘴八舌,议论纷纷。

谁也说不清当年画下这些符号的具体是谁,记忆里的人影模糊成一团,有说是高高瘦瘦的学生,有说是外地来的老师,可那块水泥板上的刻痕,却清晰得如同昨日之事。

年轻的包工头不再作声,他默默地掏出手机,对着那块水泥板拍了好几张照片,嘴里嘟囔着:“老法子是有讲究,回头我让我徒弟也学学,这叫……这叫无高程测绘。”

几个年轻的泥瓦匠也有样学样,将照片存进手机,标题就叫“纸火巷工地出土文物”。

这阵小小的骚动,很快就传到了在社区图书角整理资料的林夏耳朵里。

她放下手中的活计,若有所思地走向档案室最深处的角落。

那里堆放着一些无人问津的杂物,积着厚厚的灰尘。

她搬开几个旧纸箱,露出一只锈迹斑斑的铁皮盒子。

打开盒盖,一股陈腐的霉味扑面而来。

盒子里,静静地躺着一沓泛黄的手稿,纸页的边缘有明显的烧焦痕迹,像是从一场小火灾里抢救出来的。

手稿的标题是《纸火巷社区应急通讯预案》,里面的字迹却不是钢笔或圆珠笔,而是用削尖的炭笔一笔一划重新誊抄的,力透纸背。

内容详尽得令人吃惊,从广播站的轮值表,到不同等级天气预警的播报口令,甚至连停电时如何用手摇发电机维持广播都考虑到了。

一个跟着她来帮忙做社会实践的女学生好奇地凑过来:“林夏老师,这是什么呀?字都烧黑了。”

林夏没有直接回答,只是伸出手指,轻轻抚过其中一页上用红笔批注的一行小字,那字迹秀气而坚定:“雨前晾衣三提醒,宁多勿少,重复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