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1集:医署扩建遇难题(2 / 2)

不多时,十名工兵便扛着铁锹和锄头来了。这些工兵都是秦军里的老兵,手脚麻利,一到地方就跟着老匠头清理地基里的朽木。朽木烂得厉害,一挖就碎,工兵们用小铲子小心翼翼地把朽木渣扒出来,再用锄头把地基下的土翻松。秦斩也没闲着,时不时用系统扫一下地基,确认朽木有没有清干净,土层是不是够坚实。

素问则在一旁整理药材清单,把需要紧急补充的药材标上红圈。正写着,忽然听到老匠头喊了一声:“将军,您快来看!这地基下好像有东西!”

秦斩和素问连忙走过去,只见一名工兵刚挖开一块朽木,个半人高的陶瓮渐渐显露出来,瓮身上还刻着模糊的花纹。“这是……赵国王室的储粮瓮?”老匠头凑近看了看花纹,“我早年给赵王宫修过粮仓,见过这种瓮,是用来装上等粟米的。”

秦斩示意工兵把陶瓮搬出来,瓮身很沉,两个工兵合力才抬到地上。打开瓮盖,里面竟装满了干燥的草药,一股淡淡的药香扑面而来。素问凑过去一看,惊喜地说:“是黄芩和当归!还有不少干草,好像是用来防潮的。这瓮密封得好,药材都没坏!”

秦斩用系统扫了一下陶瓮里的药材,面板上立刻显示:“黄芩(干燥):5斤,可治肺热咳嗽;当归(干燥):3斤,可补血活血;干草(防潮用):10斤”。“没想到还能有意外收获,”他笑着说,“这些药材正好能补清单上的缺口,省得咱们多跑一趟。”

老匠头啧啧称奇:“这旧粮仓怕是早年被赵王当成药库用过,不然怎么会藏着药材。将军您真是好运气,这要是晚几天挖,药材说不定就被雨水泡坏了。”

素问小心翼翼地把药材从瓮里倒出来,摊在布上晒干,一边晒一边数:“黄芩5斤,当归3斤,刚好够医署开诊后用半个月。等告示贴出去,再去西山采些野生药材,应该就能凑齐清单上的量了。”

接下来的三天,邯郸城西的旧粮仓前一派忙碌。工匠和工兵们轮流干活,白天清地基、填石灰细沙,晚上就用草席搭个棚子守在工地旁,怕有人来捣乱。秦斩每天都会来巡查两次,用系统确认地基的稳固度;素问则忙着贴告示、收药材,果然如秦斩所料,告示贴出去后,不少百姓拿着家里藏的药材来换粟米,短短两天就收了二十多斤柴胡和十多斤干姜。

第三天傍晚,地基终于加固完成。老匠头拿着锤子敲了敲地基上的青砖,青砖纹丝不动,他满意地说:“将军,您这法子真管用!这地基比原先还结实,就算盖两层楼都没问题。明日咱们就能开始砌墙,最多十天,医署就能建成。”

秦斩点点头,看向素问:“药材收得差不多了?明日咱们去西山采紫珠草,那东西治刀伤最管用,新兵训练难免磕磕碰碰,多备些总没错。”

素问笑着点头:“都收得差不多了,我还让医官们把收来的药材分类晒好了。明日去西山,我带上药篓和铲子,再让斥候准备些干粮和水,争取多采些紫珠草回来。”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加固好的地基上,青砖泛着暖融融的光。素问看着眼前的景象,原本的愁绪早已烟消云散——她仿佛能看到几日后,这里建起宽敞的医署,士兵和百姓们排队就诊,医官们忙着抓药、煎药,空气中飘着淡淡的药香。

秦斩似乎看穿了她的心思,轻声说:“等医署建成,就叫‘济世堂’吧,既治军中伤兵,也济赵地百姓。往后咱们还要在赵地其他县城建分署,让更多人能用上药。”

“济世堂,”素问重复了一遍,眼里满是笑意,“好名字。有将军在,这济世堂一定能帮到很多人。”

晚风拂过,带来远处军营的号角声,也带来了一丝凉意。但邯郸城西的旧粮仓前,却透着一股暖意——那是对未来的期盼,是大秦治理赵地的决心,更是医者仁心与将士担当交织的温度。再过几日,这里将不再是破败的旧粮仓,而是守护生命的济世堂,是秦斩和素问为赵地百姓筑起的一道健康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