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君,或许……可以从‘利’字入手。”苏婉清在仔细阅读了所有信息后,提出了一个关键点,“赵文昌如此肆无忌惮,所图无非是财与色。他强占韩家产业,贪墨税银,其财富来路不正。若能找到他贪墨的直接证据,尤其是涉及朝廷税赋的证据,便是触及了国法根本,任他背后是谁,也难以公然袒护。”
上官乃大眼中精光一闪:“不错!贪墨军饷,陛下或许因边关稳定而有所顾忌,但贪墨直接影响国库收入的税银,乃是动摇国本之重罪,尤其在新帝锐意改革、整顿吏治的当下,更是撞在了刀口上。”
方向既定,上官乃大开始动用他数十年宦海沉浮积累下的人脉与智慧。他并未直接联系任何一位仍在高位的朝中大员,而是通过一些看似不起眼,却身处关键位置的“小人物”进行布局。
他让韩青秘密联系其在临州军中尚存的一些正直旧部,设法拿到赵文昌与军中将领往来、可能涉及利益输送的线索。同时,他请那位御史同年,利用其在都察院的旧关系,将部分确凿但非核心的罪证,匿名递交给了一位以铁面无私、不惧权贵着称的年轻御史。
另一方面,上官乃大亲自给在京的长子上官守业写了一封家书。信中并未明言此事,只是以探讨时局的口吻,提及“近日闻江南吏治有疴,尤以税赋之事为甚,恐伤及国脉,望吾儿在翰林院修史论政之时,亦当关注时弊,引以为鉴”,并随信附去了一些关于整顿江南税政的“个人见解”文章,其中巧妙嵌入了类似赵文昌所作所为的案例剖析。
上官守业接到父亲家书,反复研读,他深知父亲不会无的放矢。结合近来听到的一些关于临州的风言风语,他立刻明白了父亲的深意。他并未直接上奏,而是利用翰林院侍读学士的身份,在参与编修先帝实录、与清流同僚议论时政时,有意无意地将“江南税政之弊”与“地方官吏贪墨枉法”联系起来,引发了朝中一部分重视吏治官员的讨论。
这看似不经意的举动,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石子,涟漪渐渐扩散。
就在上官乃大暗中布局的同时,临州的赵文昌也察觉到了些许不对劲。先是军中与他交好的将领提醒他最近似乎有人暗中打听他的事情,接着他在府衙的心腹也报告说,似乎有京城来的陌生面孔在暗中查访韩家的案子。
赵文昌心中惊疑,但他仗着朝中靠山,并未太过慌乱,只是加紧了灭口的步伐,同时派人追查韩青的下落,并试图将韩家女眷转移。
然而,他低估了对手的老辣与耐心。
那位接到匿名材料的年轻御史,本就对赵文昌及其背后势力的所作所为有所耳闻,得到这些线索后,立刻展开了秘密调查。而上官守业在京城引发的讨论,也引起了新帝的注意。新帝登基以来,一直试图摆脱前朝旧臣的束缚,推行新政,对吏治腐败深恶痛绝。江南税赋重地,若真有如此蠹虫,必须严惩。
时机逐渐成熟。
一日,朝会之上,年轻御史突然出列,手持确凿证据,弹劾临州通判赵文昌贪墨巨额税银、构陷良民、逼死人命、强占民产等十数条大罪,证据链清晰,人证物证俱全。与此同时,几位受到上官守业影响的清流官员也纷纷附议,要求严查。
朝堂之上,赵文昌的靠山、那位户部尚书试图为其开脱,指责御史风闻奏事,证据不足。
就在双方争执不下之际,一份来自江南的密折,通过特殊渠道,直接呈送到了新帝的案头。这份密折,正是上官乃大通过绝对可靠的途径转呈的,里面不仅补充了赵文昌勾结军中、试图掩盖罪行的最新证据,还详细剖析了其行为对江南税政、地方稳定造成的危害,并隐晦地指出了其背后可能存在的保护伞。
这份密折,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新帝勃然大怒,当庭下旨,革去赵文昌所有官职,锁拿进京,交由三司会审,其家产查封,一应涉案人员,无论官职大小,一律严查。并派钦差大臣即刻前往临州,核实案情,解救被掳女眷,清退被霸占的产业。
圣旨一下,雷霆万钧。赵文昌的靠山见势不妙,为求自保,立刻与之切割,不敢再发一言。
钦差大臣到达临州,雷厉风行,很快查清了所有案情。赵文昌罪证确凿,被判斩立决,家产抄没,其背后牵扯出的若干地方官员也受到了应有的惩处。韩青的妹夫得以昭雪,被掳的女眷获救,家产也大部分被追回。
韩青对上官乃大感激涕零,再次长跪不起。
上官乃大扶起他,语重心长道:“不必谢我。要谢,就谢这世间尚存公理,谢陛下圣明,谢那些敢于直言的御史,谢你自已始终不曾放弃。老夫不过是顺应本心,做了该做之事。”
此事在江南官场引起不小震动,许多人才恍然记起,那位隐居靖园的前兵部尚书、靖安侯,其能量与影响力,并未因致仕而完全消失。他虽不在朝堂,却依然能于无声处,掀起波澜,拨正歪斜。
经此一事,上官乃大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权力场的阴影无处不在,即便归隐,也难以完全置身事外。但他也欣慰地看到,正义终究得到了伸张,旧部的冤屈得以洗刷,人间正道得以维系。
他更加珍惜眼前这份来之不易的安宁。靖园的日子恢复了平静,但似乎又有些不同。经过这次“历险”,他与苏婉清之间的感情,在共同的谋划与担当中,愈发深沉厚重。他们不仅是相濡以沫的夫妻,更是可以托付秘密、共度危难的知己。
“婉清,这次多亏了你提醒,从‘利’字入手,方能一击即中。”晚膳后,两人在园中散步,上官乃大感慨道。
苏婉清微微一笑:“夫君心中早有定计,妾身不过是略尽绵力。可见这世间事,有时并非力强者胜,而是理直者昌。”
上官乃大颔首,握紧了她的手。夕阳将两人的身影拉得长长的,映在青石小径上,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