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不少钱,让财政一直濒临破产的大汉帝国,更加拮据,持续了一个多月后。一直到六月初,才算忙过来。
刘和也难得躲了个清净。
这期间,蹇硕因为“犯上作乱”被大将军何进派袁绍,曹操做了。
实际上,刘和也不知道,他组织家属撤离的时候,张让,赵忠等人准备去迎接何皇后拥立少帝的时候,遇到了死心眼的刘宏亲信蹇硕,蹇硕劝说他们隐瞒,让他布置西园军控制内外,拿出刘宏遗诏,拥立刘协为帝。
可是对比了敌我双方实力,发现没了皇权庇佑的他们,完全不是外戚联手世家的联盟的对手。拒绝了蹇硕的建议。
他们倒是顺顺利利成了少帝刘辩的忠臣,成功投靠何皇后。但是“图谋不轨”的蹇硕,就被心眼很小的何皇后借机铲除。如今洛阳内外的武装,都在何进何苗手上,区区蹇硕,名义上控制了西园军,但实际上西园八校尉,听他的并不多,就连被外界视为阉党党徒的典军校尉曹操,都不跟他玩。他能调动的只是他这个上军校尉旗下人马,虽然比其他七校都多,但整个西园军,他调动不了全部,就很难是何进对手。其他如中军校尉袁绍,屯骑校尉鲍鸿,左校尉,谏议大夫夏牟,右校尉淳于琼都是世家奸细。名义上都是大将军何进弄进来的人。就这种情况,蹇硕怎么可能不输。
这次斗争,蹇硕死的毫无波澜。
袁绍也正式继承了汉帝刘宏费尽心机建立的西园军万把人。宦官集团,唯一的武装力量,彻底被外戚和世家掌握。
刘和感觉,局势糟糕透了。袁绍掌握了西园军,这是汉帝刘宏为了废长立幼建立的“新军”。
那么老军咧?
最核心的虎贲军,掌握在虎贲中郎将袁术手上,羽林军掌握在骠骑将军何苗手上。但羽林军也被世家渗透严重,比如二号人物羽林中郎将桓典,就是袁隗的门生。
桓典,字公雅,曾经在颍川招揽门徒,教授《尚书》一书,因此在士林颇有声望,因为是大地主家庭,家里不差钱,所以为官一方,往往极为清廉,随后被人举孝廉,招入中央为侍郎,举荐的“举主”赫然就是现在的司徒袁隗。
在古代讲究,滴水之恩要涌泉相报,更何况是知遇之恩,黄埔军校的校长,蒋某人都能靠着提携知遇之恩,借着学生军的助力,横扫民国。
袁隗怎么就不能靠着四世三公,广布恩泽的传承,拥有执掌天下的权势。
桓典不是第一个,董卓也不是第二个。袁家的恩泽太广,广到让收拾了其他士族的汉帝刘宏,再准备回来收拾袁家的时候,发现已经没时间了。
想想负责保卫皇帝的警卫团:羽林军,虎贲军都被控制。
刘和还有啥办法。
整个洛阳,围绕皇帝,设立了光禄卿,这是三公九卿之一,位高权重,他也是羽林,虎贲还有郎官的直接上司。别看这些人加起来也才三千人,但是看看他的位置。驻扎在皇宫宫门内外啊。
然后才是负责皇宫各个城门的卫尉,人数和光禄卿的差不多,也在三千人左右。这部分被称之为“宫城禁卫”。
然后是丁原干过的郎中令,负责皇宫以外整个皇城的巡逻和武器库戒备,人数七八百人。
然后就是崔焕之类的城门校尉,一共有11座。每处也就不到百人,如果是三班倒,以此也就二三十人执勤。
除此外还有皇帝的“北军”,沿用汉代五校设置,但总人数也才四千人。他们的防区是整个洛阳城。
这些加起来,也有上万人。
再然后就是黄巾起义导致洛阳郊外,设立了围绕八个关卡,分别是函谷关,大谷关,广城关,伊阙关,旋门关,孟津渡,小平津等八处,设立的八个“都尉”。合称“八关都尉”他们人数就比较多,每一关都有五千人,按照三户抽一丁,组织四万民兵,朝廷发放弓弩,箭矢,刀枪。均为步兵。主要是养四万骑兵,汉帝刘宏养不起。此时的他和明末皇帝崇祯一样,收不上税,都被各地世家官员拦截了。八关都尉人数虽多。
但是他们对于洛阳局势印象,反而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