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幽州牧刘焉(1 / 2)

至于原因,汉代,官要比吏高级。州部的吏没有郡主官高,很正常。

然后是县令,县丞分6顷,职分田新旧交替,官走田不走,一职一份田地。而且严禁售卖。毕竟前任卖掉了,后面上任的,不是毛都没有了!(一顷为百亩)

土地这玩意,分掉了,就很难再搞回来。

刘虞背着多大骂名,才分了这一次。

按照这个逻辑分完这三批人后,剩下的田地,才由郡县主导,招募流民,进行“军屯”。如果愿意提前加入“府兵制”序列的,会提前享受均田制待遇,不愿意的,军屯五年后也可以享受均田制待遇。

本质上,刘虞不缺荒地,但很缺桑田啊。你不军屯开发百亩桑田,我怎么给你家分啊。本质上,还是分的流民自己开垦的土地,只不过开垦的前期投入,由军方承担。

实际由益州牧府承担。

刘和感慨,刘虞胆子太大,步调搞这么大。也不怕扯了蛋。

最有意思的事,他还把这些想法,做成奏折,发给了皇帝刘宏,

认为这是让大汉帝国长治久安的“最佳国策”。

“人无恒产,则心不定,心不定,则易民乱!”幽州牧刘焉没想到,又来到了涿郡,这一次直接是幽州一把手。

上一次,还是黄巾之乱前,他接替了刘虞的幽州刺史的官职。然后黄巾起义,他一度还网罗了刘关张,给他打工。

没想到,回去当了一轮宗正,又回来了。

相比起刘虞在益州,刘焉在幽州也是混的风生水起。

毕竟之前黄巾之乱的时候,他就在这里当官。虽然名声没有刘虞响亮,但门生故吏也不少。

此时,他就在涿郡州牧府,看着汉帝刘宏“传文全国”的刘虞奏疏。

长史邹靖道:“刘虞此人,还是有本事的,镇压豪强,均田田地,扩充军备,别人要三年五载才有效果,他一年,就把盘根错节的益州世家豪强,治的服服帖帖的。”

刘焉对儿女亲家吴懿道:“子远,你怎么看?”

“我觉得刘虞很傻,有些事可以做,但不能说,你说了,就容易引起全国世家豪强的针对。他这里面的理念,阐述了治乱循环的逻辑,还提出充分田地才能,家家户户有恒产,这些道理,谁不懂啊。关键是,做不到啊。就比如使君,看起来据有幽州郡国11,但是辽西公孙家,就据有辽西军和右北平两郡,盘根错节。”这个时候,公孙度还没在辽东崛起,占据三郡一国(辽东郡,玄菟郡,乐浪郡和辽东属国,比如一度被汉桓帝灭国的高句丽,就属于辽东属国序列)。

可以说辽东的存在,就和益州的南中各郡一样。一块压根拿不到什么税收的“飞地”。为了守备这里,每年还得投资进去。刘焉现在的核心,就是上谷郡,涿郡,渔阳郡,广阳郡,代郡五个郡,其他五个郡,除了辽东三郡,就是辽西郡和右北平郡。现在右北平郡的太守是公孙瓒。桀骜不驯的白马将军。

除此外,刘焉还有一股力量,那就是护乌桓校尉府。

和并州的护匈奴校尉府一样,都是汉帝国专门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军事机构。

此时燕山以北,到处都是乌桓人。此时乌桓人名义上就是臣服汉帝国,然后汉帝国委托幽州管理。

“公孙瓒那疯子走了吗?”刘焉其实很羡慕刘虞,靠着杀伐果断,镇压了益州豪强。

但是那是因为益州没有公孙瓒这种刺头。但凡有,他都不敢那么肆无忌惮。

刘焉也怕逼反公孙瓒。

所以他的策略,就是把公孙瓒调走。

他给公孙瓒买了个“青州刺史”的官位。

然后还看不穿汉帝国日薄西山,濒临崩溃的公孙瓒,兴高采烈的带着部曲和族人,去了青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