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幅画以浓淡相宜的技法,将自然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顿觉心旷神怡。
客厅另一侧的墙壁上摆放着一台古旧的电视机,旁边多层书架上堆满了书籍和杂志。
电视机旁的墙上贴满照片,大部分是钱学深夫妇的合照,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展现了他们相伴一生的点点滴滴。
这些照片宛如一段段记忆的剪影,记录了钱老夫妇走过的人生轨迹,满载着回忆与深情。
整间客厅布置简约而不失格调,处处彰显主人的独特品味与情怀,自有一种难以言喻的韵味。
这种宁静雅致的设计,更凸显了一位退隐学者在晚年追求超然心境的生活态度。
霍启煊耐心等待片刻,随后听到脚步声自楼上缓缓传来。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走下楼梯。
钱学深身着一件墨灰色的中山装,面料柔软舒适。
中山装上的纽扣设计简洁素雅,与他温文尔雅的举止极为契合。
衣襟处绣有形态各异的图案,栩栩如生,充满浓厚的文化气息。
这套衣服与钱学深从容淡定的气质完美匹配,凸显出他渊博学者的儒雅风采。
已届八十七岁高龄的钱学深步伐虽显迟缓,但精神矍铄,略显佝偻的身形仍透露出学者特有的书卷气。
尽管发丝稀疏,却遮掩不住他睿智的目光,那双明亮有神的眼睛直击人心,这是一个历经风雨却从未低头的伟大科学家。
即便年华渐老,钱学深脸上的笑意依旧平和亲切。
这种乐观豁达的心态,源于他对生命与宇宙的深刻领悟。
即便行动受限,他的心境依旧安然笃定,睿智的从容中多了几分令人亲近的气息。
每一步行走对他而言都显得尤为艰难,唯有依靠黑色木杖支撑才能挪动身形。
然而,他并无半分不悦,只是缓慢而稳当地向前迈进。
蒋瑛在一旁扶持,唯恐稍有不慎便致其跌倒。
她一向干练的手此刻满是柔情与关切。
察觉到钱学深走近,霍启煊忙站起,恭敬地问好:“钱老,您好!”
钱学深抬头,手中拐杖微微颤动,勉力点了点头:“小霍,来了啊。”
声音虚弱却饱含热忱。
霍启煊上前扶住他的臂膀,助其在沙发落座,钱学深微笑致谢。
蒋瑛亦挨坐身旁,轻拍其背以示安慰。
待钱学深安坐,霍启煊方在对面坐下。
他心怀仰慕,更庆幸得以亲见这位科学巨擘。
虽年岁催人老,然钱学深精神矍铄,令霍启煊由衷钦佩。
“钱老,实在抱歉,在您退养之时还来叨扰。”霍启煊略显愧疚。
钱老年事已高,实不该再劳烦他。
钱学深笑言:“闲居在家也是百无聊赖,再说,我对你的计划也很感兴趣。”
霍启煊凝视钱学深,犹豫是否应将那份报告交付于他。
报告内容繁杂,涵盖卫星轨道、载荷布局、飞船设计等多领域知识,耗时费力,他担忧这会加重钱学深的身体负担。
纵使他自已整理时亦费尽心神。
此刻,霍启煊面对钱学深,内心有些迟疑是否该拿出那份报告。
见霍启煊沉默不语,钱学深那双略显浑浊却充满智慧的眼睛看向他的身后,落在书包上。
微微一笑,钱学深用依然有力的手指点了点书包,说道:“你是不是带了什么东西给我?”
霍启煊急忙回应:“我准备了一份计划报告,但担心您看完后会有压力。
不如我先简单介绍一下主要内容?”
“无妨,拿出来吧!”钱学深爽朗地笑答,“我已经通宵研究实验多次,看看报告不会有问题。”
听到这话,霍启煊不再推辞,迅速从背包中取出厚重的计划书,双手递过去:“钱老若感觉疲惫,请随时告诉我,由我为您解说。”
钱学深接过书本,快速浏览几页,时而点头,目光满是期待。
霍启煊安静地坐在旁边,密切留意着钱学深的状态,唯恐他过于专注而劳累过度。
然而钱学深显得极为投入,毫无倦意,这让霍启煊稍稍安心。
时间悄然流逝,霍启煊原以为钱学深需要长时间阅读,谁知仅仅十分钟便放下了书本,随即笑着询问:“你的报告写得相当出色,但我仍有几个疑问,能否解答一下?”
“请指示,钱老!”霍启煊恭敬地回应。
稍作思索后,钱学深提出问题:“报告中提及的特殊轨道设计,能够实现全球全天候覆盖,这点我很认同。
但你选择这一轨道时,是如何考虑现有商用通信卫星的位置,避免它们的干扰和监测的呢?”
此问题直击要害。
商用卫星布局极其复杂,唯有精准找到缝隙才能有效规避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