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科学决策(2 / 2)

深厚学识更助力他作出科学决策。

对国家而言,创新须贴合实际需求,契合战略目标。

秦勤的综合知识结构,使他能从更高层面评判科研项目的真正价值,从而作出明智抉择。

秦勤深厚的人文素养,使他能敏锐感知科技发展对社会各方面的深远影响。

科技并非孤立存在,它必然深刻触及人文世界。

广阔的视野让秦勤在推动科技进步时,始终能兼顾人文价值,引领科技朝向正确方向前行。

秦勤不仅专业,更具备贯通全局的能力。

他以人类文明的高度审视科学议题,这才是真正科学家应有的姿态。

若一位领导者仅局限于自身专业领域,则难以布局具有前瞻性的科技战略。

秦勤对多学科的广泛理解,使他能依据国家需求与全球趋势,科学规划科技政策,实现科技与社会进步的和谐统一。

这样的综合能力,赋予他引领桦夏科技事业、指引成千上万科研人员前行的资格。

当秦勤见到霍启煊时,目光中流露出惊叹。

对旁人而言,霍启煊的确令人瞩目——年轻有为、仪表堂堂,又出身显赫世家,自是赢得极佳的第一印象。

然而,这些不过是表层的惊艳罢了。

秦勤却不同,他学识渊博、胸怀广阔,善于洞察本质。

在他眼中,霍启煊的出众之处远超外表。

秦勤已从内阁处得知霍启煊所做之事,那些成就堪称举世无双,甚至超乎常理想象。

以霍启煊的年岁,能在新时代取得如此成绩,在人类历史中堪称奇迹。

单凭实际年龄,根本无法解释他所达成的诸多成就。

这彻底颠覆了秦勤的认知,也挑战着科学的常规逻辑。

秦勤了解霍启煊近来所做的点滴努力。

这些事迹看似零散,实则意义非凡,蕴含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他们共同展现的,是一位天赋异禀、才智出众的顶尖天才的成长历程。

秦勤初次见到霍启煊便感到震撼,源于他的学识渊博与见识非凡。

他察觉到这位年轻人的独特之处,以及他对人类发展的深远影响。

这份开阔的眼界带来的震撼,已超越表面,深入挖掘出背后的深刻价值。

“在我见到你之前,一直在揣摩你会是怎样一个人。”秦勤并未回到自已的办公位,而是坐在另一张沙发上,望着霍启煊微微一笑:

“现在看来,实至名归。”

这是极高的赞誉。

耳闻再多,也不及亲眼目睹一次。

“秦部长过誉了,晚辈愧不敢当。”霍启煊表现得十分谦逊。

秦勤笑着回应,语气温和:

“若你不介意,喊我一声师兄,我们师兄弟三人可以轻松交流,不必拘谨,更不要把我当作部长。”

“师兄弟?”霍启煊露出惊讶的表情。

“没错!”肖光耀此时笑着说道:

“小霍,于老师是我们两人的恩师,我记得你也曾受教于他,所以我们也算是一同求学的师兄弟。”

霍启煊豁然开朗,随即内心暗自惊叹。

不愧为国之瑰宝,不仅致力于打造国家重器,还培育了众多国家栋梁!

有了这层关系,霍启煊与两位科学家的交流更加融洽。

三人闭门交谈,此次会面纯属私人性质,同时成为一场高层次的“学术研讨”。

寒暄后,霍启煊三人围绕各自研究领域的各种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议题广泛,内容高瞻远瞩。

尽管年岁最轻,霍启煊却能轻松融入两位科学巨擘的思维节奏,三人谈笑风生,交流毫无障碍,仿佛不存在年龄或经验的隔阂。

由于皆受过于勄的影响,三人对基础科学的沉淀与积累极为重视。

他们深入探讨了历史研究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灵感,都在为后来者提供宝贵的经验。

真正的科学家需潜心研习历史,从先辈智慧中汲取养分。

除此之外,他们还围绕哲学展开了讨论,尤其关注哲学思辨如何引领科学前行。

哲学促使科学家提前思考未知领域,使其不仅局限于具体研究,还能聚焦于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

单纯的实证研究易受限于眼前细节,而哲学则赋予研究更广阔的视野。

科学必须兼具哲学洞察力,在探索过程中铭记初心,思考技术进步对社会及人类的价值。

他们还针对科技伦理问题展开激烈辩论。

科技发展最终应服务于人性升华,而非成为伤害人性的手段。

任何创新都应在道德准则指引下进行,不可脱离人文关怀。

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功不可没。

物理方程的推导、化学反应的量化分析,均离不开数学的支持。

数学以高度抽象和严密逻辑著称,其研究不仅能提升抽象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更能为各学科的科研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跨学科融合正成为未来科研的重要趋势。

物理与化学结合催生了物理化学,生物与信息学交汇则推动了生物信息学的诞生。

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往往能开拓全新研究路径。

科学家需抱持开放与包容的态度,超越自身专业局限,方能收获更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