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归根到底是科学家(2 / 2)

片刻后,肖光耀的身影出现在大厅,他笑着招手示意,霍启煊亦微笑回应,走上前打招呼。

“小霍,咱们又碰面了。”肖光耀温和开口。

“是啊,肖院士,久违了。”霍启煊笑着回应。

几句寒暄后,他们走向电梯。

电梯迅速抵达目标楼层,两人步入长廊。

走廊两侧尽是密封的实验室与办公室,每扇门上都挂着“禁止入内”的警示牌,还装有电子锁,确保仅持有密钥卡者可进入。

这种严密的封闭与保密凸显出国科委的独特之处。

霍启煊并未多留意两边的实验室,而是默默跟随在肖光耀身后。

没多久,二人抵达部长办公室门前。

肖光耀径直推开门,这令霍启煊略感意外。

不敲门吗?

步入办公室,霍启煊顿时怔住,这里的布置远超他的预期。

这间约30平方米的空间,与其说是办公室,不如说更像一间书房。

四周墙面上布满各种书柜,里面塞满了各类书籍,数量之多已使书柜不堪重负,许多书只能堆放在办公桌上。

连沙发周围也摞满了书,显然书柜容量不足。

地上甚至铺着报纸,用来垫书,避免书籍直接接触湿气。

这个仅有30平方米的房间,几乎每个角落都被书籍占据。

若非门口明确标示“部长办公室”,霍启煊恐怕会误以为自已置身于图书馆。

一个正部级的办公室竟如此简朴,堆满书籍,实属罕见。

在霍启煊的认知中,正部级官员的办公室应显庄重、大气,至少配备一些象征身份的高档家具。

然而眼前的景象完全打破了他的印象,不仅面积狭小,连奢华的摆设也无从谈起。

除了一面面书墙,只有一张普通的办公桌和几把椅子罢了。

这间屋子弥漫着浓厚的书香气息,却丝毫不见正部级领导办公室应有的庄重与严肃。

它既缺乏端庄大气的布局,也没有相应的庄严氛围。

忽然间,霍启煊恍然大悟。

尽管秦部长身居高位,但归根结底,他是一名科学家。

而科学家往往不注重外界的形式。

比起讲究排场的办公环境,他们更关注工作本身的需求。

他们关心的是科研成果,而非办公室内的高档家具。

他们重视的是实验设备的精密程度,而非办公用品是否奢华。

他们追求的是创新的思想,而非墙上的装饰画。

可以说,科学家群体有着一种天生的务实态度。

他们不会浪费时间在追求表面风光或虚名上,而是全力以赴投身于科学研究之中。

对于他们而言,房间是30平米还是300平米并不重要。

关键在于房间里是否配备了足够的实验器材以及丰富的知识资源。

即使秦部长地位崇高,他本质上仍是一名科学家。

在他眼中,办公室里摆满各种专业书籍最为合适,方便随时查阅。

这种布置也与国科委的整体风格一致——简洁朴实,一切以实际为本。

“部长马上就来,请稍等。”肖光耀微笑道。

霍启煊点头,在靠近门口的沙发上坐下,而肖光耀走向茶几准备泡茶。

这一场景让霍启煊越发觉得蹊跷。

肖院士似乎对这里非常自在,毫无拘谨之意。

难道他与秦部长关系密切?

霍启煊思索着,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那一排排密集摆放的书籍。

这些书籍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竟几乎涵盖了各个学科。

各类专业书籍应有尽有,从物理、化学、生物到天文、地质、材料、计算机,甚至文学与历史方面的书籍也包含其中。

这些书籍涵盖了几乎所有的知识领域。

“这些书,秦部长都看过吗?”霍启煊好奇地问。

“是啊,秦部长酷爱读书,没有书简直无法生活。”肖光耀一边泡茶一边回答,“若非国科委工作至关重要,又加上二长老亲自提名,秦部长根本不会担任这个部长,他一心只想做科研。”

霍启煊笑了笑:“做了部长也能做科研啊。”

肖光耀笑着答道:“确实可以,但时间和精力没那么多了。

如今,秦部长每天忙于审批各种科研项目,还得依据实际需求和重要性对它们进行分析,判断哪些需要重点投入,哪些可以延后推进。

此外,他还得向财政部申请经费,确保这些项目的顺利开展,这让他耗费了许多心力。”

“如今,秦部长除了自已的科研工作外,还承担着大量管理职责。

科委下设众多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研究所,这些单位每年都会提交大量项目规划和资金申请。”

“这些项目涉及多个领域,有的关乎国家战略发展,极为关键;有的则相对次要,可逐步推进。”

“因此,秦部长必须对这些项目做出评估,决定哪些项目能够列入国家级科技计划的重点项目,获得更多的资源支持,哪些项目可以适当放缓步伐,以节约资源。”

肖光耀端起茶杯走向霍启煊,将茶递给对方,霍启煊连声道谢后接过。

接着,肖光耀搬来一把椅子坐下,面对霍启煊,微笑着继续说道:

秦部长肩负着统筹国家科研资源布局的重要职责,依据国家战略需求与实际需要,合理规划各类科研资源的分布。

针对国家重大重点项目,他需亲自前往财政部申请立项及资金支持,许多项目资金需求庞大,这要求他全力以赴争取所需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