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为民曾来电提到,燕大出了位超级天才,二十年内不出意外的话,华夏必会诞生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起初他不太相信,毕竟叶为民爱吹嘘也不是一次两次了。
然而亲眼见到后,他信了。
想到这里,程梁心中感叹:
“青年学者兴,则学术兴,学术兴,则国兴……很好。”
即便这位不在自已门下深造又如何?
到了这个年纪,许多事已看得开。
而未看开的事……
他相信自已同样有机会实现。
……
霍启煊在外稍作等待,最终答辩分数迅速揭晓。
毫无悬念的满分。
征服十二位跨界评委的答辩,还有什么可质疑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霍启煊的答辩水准代表了本科阶段的巅峰。
燕大未来几十年恐怕难以再现这样优秀的学生。
评委们并未因担心他骄傲而扣分。
他们清楚,霍启煊虽自信却不自负,在整个答辩中始终保持谦逊。
无论对问题的理解还是解答,他都表现卓越,却无半点自满。
面对评委提出的各种难题,他总能从容应对并给予完美答复。
提问时,他始终耐心倾听,从不急于抢先回答。
霍启煊在回应时,总是言简意赅,以清晰直白的语言表达观点。
他从不炫耀学识或提及个人成就,而是如实向长辈分享见解。
面对评委的赞赏,他仅礼貌道谢,绝不多言,谦逊地归功于老师的悉心教导。
实际上,分数高低并非关键,按照五档评分标准,超过九十分最终只会标注为“优”。
尽管在意料之中,得知具体分数后,霍启煊心中紧绷的情绪总算得以缓解。
“满分一百,还行吧!”他说。
根据校规,毕业证需至六月中旬方能正式发放,但论文通过即意味着学位已定,只是证书还需等待。
燕大已提前完成霍启煊所有学分审核,确认各科成绩达标,符合光桦管理学院本科毕业条件,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此结果将被正式记录并向教育部门备案。
待六月证书制作完毕,即刻直接颁发给他。
届时,其学籍系统内的学历信息也将更新为“学士”。
虽暂未收到纸质证书,但霍启煊的学士身份已毫无争议。
接下来,他只需静候程序结束。
对于霍启煊而言,本科阶段学业圆满落幕。
下一步,他需规划考研方向,争取考入理想高校深造。
然而……
霍启煊无需参与统考。
因为燕大诸多导师争相邀请他成为研究生 ** ,他的优异令考试显得多余。
他这种人才,可以直接保研,还能自由挑选心仪的导师与研究方向。
叶为民笑着看向霍启煊,说:“霍启煊同学,你决定好今后的研究方向了吗?打算拜哪位导师门下?”
霍启煊微微一笑,答道:“叶老师,我还是想继续研究金融学,暂时不换导师。”
叶为民眼中闪过一丝亮光。
这番话意味着他选择了自已作为研究生导师。
实际上,霍启煊也有自已的考虑。
他的研究重心依旧在经济与金融领域,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只是辅助学科。
既然主攻金融,那么最适合的导师无疑就是叶为民教授。
叶为民在桦夏经济学界堪称泰斗,对金融政策和理论有着深厚的造诣,在学术圈享有极高声望。
由他指导再适合不过。
叶为民爽朗笑道:“好!从今以后你就是我的研究生了。
当我的学生不必事事听命于我,我会给你充分的自由,你可以沿着自已喜欢的方向钻研,遇到问题随时来找我就行。”
“你已本科毕业,无需再修本科课程。
学校的资源供你随意使用,若你需要研究经费,可以向我申请,几十万应该不成问题。”
“多谢叶老师!”霍启煊恭敬地道谢。
叶为民仔细打量着霍启煊,越看越欣赏,忍不住拍了拍他的肩问:“你老家哪里?”
“港岛。”霍启煊回答。
叶为民一怔,表情有些意外:“港岛来的?怎么会到燕大读书?”
此前叶为民并不清楚霍启煊的能力,所以没太在意他的背景。
如今得知对方将成为自已的学生,自然多了几分好奇。
叶为民对他的背景产生了更多关注。
未曾想,这位年轻人竟是从港岛而来。
“嗯,我对燕大的环境比较感兴趣。”霍启煊随口找了个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