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非常出色(2 / 2)

大家都很忙,让我们开始吧。”

顿时,喧闹的答辩室陷入寂静,所有人纷纷归位,十二道目光齐刷刷投向讲台上的霍启煊,静静等待他的报告与解答。

论文答辩不仅是对研究内容可行性的检验,更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评估。

撰写论文必须由学生 ** 完成,杜绝抄袭或他人代笔。

评审团通过提问,判断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并掌握了论文中的理论和技术。

若学生无法清晰阐述某些观点或回答问题,则可能被认定为非个人成果,存在作弊嫌疑。

答辩过程中,评委将针对论文的每一处细节及每个技术点提出尖锐问题,观察学生能否从容应对,展现对论文的深刻把握。

任何核心知识若解释不清,都可能导致成绩不及格,这表明学生并未全面掌握论文内容。

反之,若学生能轻松流畅地回应提问,即证明该成果确属其个人原创。

因此,答辩的核心不仅在于论文本身,更在于作者的知识水平与实践能力。

这一过程通过严谨的问答机制,实现多维度考核。

唯有深刻理解论文内容并能深入讨论者,才有资格通过答辩取得学位。

这是保障学位价值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学生实际能力的唯一标准。

上述描述基于当今的答辩流程,而过去那些流于形式的答辩场景可选择性忽略。

霍启煊位于讲台 ** ,面前摆放着一张长桌。

四周坐着跨领域的专家与学者,其中经济学界的成员正专注研读他的金融领域论文,偶尔蹙眉圈注,神情极为投入。

自动化领域的专家们正在深入分析霍启煊设计的银行业务自动化系统方案。

他们仔细查阅附带资料,时而低声交流几句,神情专注。

另一侧,经济学家们也在认真审阅论文。

整个答辩室内只有纸张翻动的声音。

霍启煊安静地坐在那里,双手自然搭在膝盖上,静静等待提问。

他的面容平静,眼神坚定,毫无紧张之色。

几分钟后,经济学家们率先完成了论文阅读。

杨怀恩教授随即起身,推了推眼镜,以温和但严谨的语气向霍启煊提出了几个关于论文中银行业改革方案系统性风险的问题。

面对提问,霍启煊沉稳地思索片刻,随后条理分明地作出回应。

他的语速平稳,措辞精准,逻辑严密。

他并未直接引用论文内容,而是从不同视角对核心观点进行了再解读,展现了他对研究内容的深刻理解。

他不仅能准确复述,还能灵活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展现出极强的应变能力。

在场的经济学家纷纷点头,对霍启煊的学术能力赞叹不已。

杨怀恩教授一边听霍启煊答辩,一边不时翻阅论文,目光中满是震撼,仿佛面对一件稀世珍宝。

仅凭霍启煊清晰的逻辑表达,通过答辩毫无悬念。

然而,杨怀恩教授仍想增加难度,激发他的潜力,于是提出了更多问题,涉及更广的经济理论范畴。

这些问题不仅考察记忆,更考验综合应用和临场反应。

但霍启煊从容应对,逐层剖析,完美解答了所有难题。

他展现出深厚的基础知识,又能融会贯通,提出独特见解。

杨怀恩教授惊叹之余,更想测试他的极限,要求用英文回答问题。

霍启煊镇定自若,以标准的伦敦口音流利作答,语速快而多变,语法精准,逻辑分明,毫无语言障碍。

在场专家无不震惊,一个本科生竟有如此水准,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不仅杨怀恩,叶为民也被深深折服。

原本他只是想确认论文是否出自霍启煊之手,却没想到对方表现如此出色,即使撰写硕士论文也完全够格。

忽然,叶为民脑海中灵光一闪。

他想起霍启煊才大一……

一个大一学生,为何如此出众?

天啊,我竟然教了金融一班这么久,居然没发现这样一位绝世奇才。

"同学,我已经没问题了。

" 杨怀恩微笑着注视着霍启煊,对他深感钦佩。

这么年轻的年纪,竟有如此深厚的经济学功底,还能用纯正的伦敦腔讲解,这样的学生,我还真是头一次见到。

霍启煊笑着点头回应。

其他同学互相看了看,也表示没有疑问。

还有什么好问的?该问的问题杨教授都已经问完了,再问也没意义。

霍启煊的答辩毫无瑕疵,甚至可以说是非常出色。

然而,还是有人提出:

"同学,你的论文非常棒,答辩也很完美,不过要完全通过,还得验证附件内容的真实性。

如果附件不是你 ** 完成的,论文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

这位评委并未否定霍启煊的经济学论文,只是强调了自动化系统在其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