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辛苦你们了(2 / 2)

因此,霍启煊所言几乎等同于事实。

“别慌,我已经着手准备应对措施了。

内阁预计很快也会采取行动,大家继续正常工作即可。”霍启煊安抚道,

“记得我之前的建议,重点关注长江中下游区域的防洪防涝企业。

这些企业的进步直接关系到未来抗洪能力的提升。”

“董事长,我希望亲自负责这支考察团队,恳请您批准。”叶飞直视霍启煊,郑重提出请求。

霍启煊微微一怔,疑惑地问:“为何?”

“我的家乡就在那个地区,而且我祖父也住在那里……”叶飞声音低沉而坚定。

霍启煊顿时明白过来,随即点头应允:“好,我会派遣三支队伍前往,由你主导,务必加速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为他们构建坚实的防洪屏障。”

“鉴于此事特殊性,我特别授权你使用五亿美元资金,如需更多,可随时申请追加。”

“多谢董事长!我已清楚任务目标。”叶飞脸上浮现出欣慰的笑容。

处理完相关事宜后,霍启煊便返回了自已的办公室。

唐颂将一份文件递交给叶飞,说:

“这是三支考察团队成员的详细档案,你可以先看看。”

“好的!”叶飞接过文件,快步回到座位上仔细阅读起来,表情专注而严肃。

随后的日子里,霍启煊除日常饮食休息外,主要专注于锻炼身体、研读书籍、修订学术论文以及优化算法。

有时会与李阚外出小聚,以舒缓压力。

日子平淡无奇,对大多数人而言,重复的锻炼、读书、写作都显得单调乏味。

然而,霍启煊却能从中找到乐趣。

这源于他专注于内啡肽的释放,而非多巴胺的 ** 。

多巴胺虽能让人感到快乐,但它带来的满足感短暂易逝。

诸如美食、购物、游戏等活动,都能迅速提升多巴胺水平,却无法持久。

相比之下,内啡肽是在逐步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自然产生的。

持续的努力会带来长久的满足,这种感受源自内心深处的成就感,无需外界因素支撑。

霍启煊的生活井然有序,无论健身还是学习,每一步都在助力他靠近目标。

这样的坚持不仅让他进步飞快,还收获了源源不断的内啡肽奖励。

这种发自内心的满足感,正是他能在枯燥日常中找到幸福的关键。

他不追逐短暂的快乐,而是通过内在的满足追寻生命的意义。

因此,重复的练习在他眼中成了享受。

这种生活哲学也培养了他卓越的意志力。

他已经突破常人的局限,正在迈向更高层次。

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金融市场,无人能与他匹敌。

在数学领域,他更以惊人的速度攀登巅峰,即将触碰人类认知的上限。

即便站在高峰,多数人会滋生惰意,止步不前。

但霍启煊从未停下脚步。

霍启煊每日依旧保持着近乎苛刻的自律,不断超越自我设定的界限。

这种无休止的自我提升,已远远超越常人的情绪波动与懈怠。

他正以独特的方式蜕变,朝着全新的境界迈进。

或许不久后,他便能抵达前所未有的巅峰,将所有数学理论尽收于心,进而开辟全新天地。

此时,霍启煊专注地完善着手中的复杂算法。

他的思维超凡脱俗,无数精妙的步骤与公式在他脑中流淌。

然而,当他将这些思路输入电脑模拟时,却被频繁的卡顿阻挠。

他的个人算力早已远超普通电脑所能承载的范围,每个计算步骤都需耐心等待电脑缓慢的回应。

仅一个基础环节的计算,便耗费了数分钟,这对他的思维速度而言无疑是巨大损耗。

以他如今的心算能力,几乎能在脑海中完成所有推导,但电脑的运行速度始终无法匹配。

这极大延误了算法优化的进程。

若持续使用当前设备,他的潜力难以完全释放。

他必须尽快配备一台性能更强、运算更快的电脑,才能跟上他的思维节奏。

思索片刻,他拨通了一个电话:“倪院士,能否请您帮忙?请桦科院计算机所的专家为我定制一台电脑,算力越高越好,体积大小无所谓。”

“最快何时能完成?”

"行,那就三天,辛苦你们了。

"

先把算法的事搁置一旁,先把论文完成再说。

别人写论文好比从海绵里挤水,而霍启煊则是用胶头滴管往海绵里加水,这更像是一种输入而非输出的过程。

望着屏幕上几千字的论文,以及整整两页的笔记,霍启煊靠在椅背上舒展身体。

夜已深,肚子也开始 ** ,他起身朝办公室外走去。

晚饭后顺便去一趟叶博士,若没记错,此时他应该在大四考研辅导室值守。

叶博士即叶为民,经济学博士,也是霍启煊的专业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