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而言之,大家的发展阶段差异显著,交流变得困难重重。
因此,一个更为精炼、高效的高端圈子逐渐成形。
这一构想在1993年得以实现。
在某位重要人物的推动下,民协内的核心企业家们共同组建了“泰山产业研究会”。
这位人物之所以能赢得民营企业家的信任,不仅因其思想开放,还因为他始终倡导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构建公平的经济秩序,并积极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奔走呼吁。
研究会成立后,由该人物主导创办了一份内部刊物,专注于前瞻性经济探讨及部分政治观点的表达。
尽管部分内容在当时颇具争议性,但这个平台极大地提升了“泰山”的声望。
遗憾的是,当这位关键人物离世后,失去核心领导的“泰山产业研究院”转型为“泰山浍”。
*
*
七四六
之后,泰山浍的组织形式趋于私人化,取消了分会设置及内刊出版。
泰山浍最广为人知的功能便是“救死扶伤”,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当属石玉柱。
他与泰山浍的关系堪称“生死之交”。
巨人集团衰败时,泰山浍伸出援手助石玉柱一臂之力,随后又支持其以恼百金重新崛起,使其焕发新生。
后来,泰山浍旗下的四统集团更是斥资十二亿收购恼百金,并给予石玉柱四统集团百分之二十的股份。
泰山浍的能量远不止于帮助石玉柱一人。
从过去到现在,这个圈子的力量始终在起作用。
这个圈子,正是燕京地区最大的地头势力。
起初,港岛那边的人并不属于这个圈子,它是专属于大陆企业家的领域,即便像李超人这样的巨头也无法进入。
然而,霍启煊不同。
他的爷爷霍鹰东与燕京的渊源比港岛更深,称得上根正苗红。
凭借这层特殊关系,霍启煊得到了燕京大佬们的认可,正式融入这个圈子,成为“自已人”。
更何况,霍启煊如今已是燕京最大的投资商,泰山浍全体成员的实力或许都难以匹敌他。
不过,霍启煊有一项明显劣势——大陆人脉资源。
若想通过非官方途径在大陆解决问题,有泰山浍的人脉支持,往往只需一个电话便能办妥。
然而,霍启煊心中仍有顾虑。
泰山浍最初的出发点虽好,但他担心日后可能会变质,若他们真将自已推向前台,该如何应对?
于是,霍启煊打算下午见完爷爷后再做决定,先听听长辈的意见。
想到此处,霍启煊嘴角浮现笑意:
“刘总,我对泰山研究会了解不多,能否给我一点时间先行了解?明早给您答复可好?”
“哈哈,霍公子有这样的想法很合理,先了解再做决定是明智之举,我便静候您的回复。”刘传志爽朗一笑。
他并未因霍启煊的婉拒而失落,反而认为邀请霍启煊加入是极正确的选择。
他曾与几位会员讨论此事,对方基于霍鹰东的关系,都愿意接纳霍启煊。
然而,这只是出于对霍鹰东的情面。
霍启煊是否值得信赖、能否让人放心,仍需考量。
毕竟他们内部有些议题相当敏感。
如今,霍启煊并未立即答应,而是打算先深入了解泰山研究院,这种态度才是恰当的。
这表明他足够谨慎,不会草率决定。
这样的人才更显可靠。
“时间紧迫,刘总,请。”霍启煊礼貌地做了个邀请手势。
刘传志笑着回应,没有独自先行,而是邀请霍启煊一同前往。
二人并肩走出包厢,身后跟着杨远庆等连想高管团队。
当霍启煊与刘传志现身饭店走廊时,守候在外的记者立刻举起相机拍摄。
两人谈笑风生,尽显大人物风采。
刘传志无需赘述,身为燕京知名民营科技企业家,连想控股董事长,他是中观村最具影响力的巨头之一。
而霍启煊虽年纪轻轻,却毫无怯意,与刘传志交谈自如,不见丝毫拘谨。
这一独特场景被敏锐的记者定格。
在众人的簇拥下,二人抵达签约大厅。
此刻,大厅已聚集燕京各路媒体记者,公证人员在一旁等待。
刘传志和霍启煊一到,现场瞬间喧闹起来。
饭店安保维持秩序。
两人走向长桌,分坐 ** 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