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要比全都没了要好,不能再在文帝的底线蹦跶了。
王子承非常满意,总归是它逼迫文帝退让一步了。
“爹,这可是您都做不到的事情,而我却做到了,我保住了我王家传承的根基!”】
{就文帝这变脸速度,快啊,给我都吓了一跳}
{一松一紧,一驰一缓,尽在文帝的掌控之中啊}
{感觉双方都挺满意的,特别是王子承,估计以为是自已让文帝知难而退了。
我很好奇王相到底是怎么培养的,不对,是怎么起了让王子承入朝的心思?}
{王子承好歹也是嫡长子,而且那个时候是举荐制度,王相又是丞相,入朝为官很容易,起点都比别人高上一截子。
别人又卖王相面子,无人敢惹,这家伙的还以为是自已的能力}
{其实就算是他们同意文帝的“天下之田尽数归朝廷”文帝也不会同意的,这胯骨肘子一下子迈的太大可是会断腿的。
要循序渐进嘛,毕竟咱文帝最不缺的就是时间了。
先提出个他们绝对不可能同意的提议,然后在他们激烈的反对中退一步。
众人还非常高兴的同意,以为是文帝终于被他们逼的退让了。
但实际上,文帝得到了他原本就想要得到的东西,实现了最初的目标。
反倒是这群臣子在文帝的心中已经落下不好的形象,他是绝对不会要一个动不动就以死谏言的臣子的。
而且他们还损失了原本属于他们的义田学田,这次交锋可谓是文帝大获全胜}
【等王子承把这事告知王相,王相指着他的脑袋大骂。
“汝乃愚钝之材”
听着王子承的辩解,王相一口气喘不上气差点就被气死了。
他心中知晓,从传言到王子承这个蠢材上当,一切的种种不过在陛下的意料之中。
王相只从王子承的叙述中就得知文帝的目的,不是文帝被逼的退让,而是这才是文帝原本的目的。
妥妥的引人上钩,估计是要看看准备清算谁,毕竟现在虽然科举举办了几届,但绝大多数还是达官子弟考中。
等到普通学子也有一争之力,哪里还有他们这些人的存在?还给陛下留下极为不好的印象。
王相只盼陛下能在他百年之后看着他的面子对王家照顾一二】
{唉,王相真的是为了他这好大儿操碎了心,临到死前不忘为好大儿在文帝面前刷上一波存在感。
最后好大儿顺利的退出长安,这长安朝廷中的纷纷扰扰,好大儿把握不住。
王相也不知道他死后文帝还能记得多久,情分总有消耗完的一天,只要好大儿安安分分的这辈子绝对不愁}
{不愧是文帝的好老师,只从王子承的偏向叙事中就能找到完整的事情脉络,从而明确文帝的目的}
{唉,人手还是太少,有志者还是太少,不然文帝可以直接贬贬贬。
就像仁宗一样,一上位就贬了六十来位大臣,根本就不缺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