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毕自严主政,小辽王监国,张皇后垂帘听政
崇祯五年二月二,龙抬头,又到了每年皇帝作秀、劝课农桑的日子,距离皇帝出逃已整半个月了。朝堂上,年仅五岁的皇长子朱慈焱正端坐在龙椅旁边的一张小板凳上打瞌睡。在他的身后竖起一道帘子,懿安皇后张氏垂帘听政,孙贤妃伴随其右。
朱由检跑路前留下诏书,加封皇长子朱慈焱为辽王,令其代帝监国!皇后周氏代掌皇帝印,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披红,外廷则由毕自严署理,著各部堂官各司其职,勿使懈怠!
大明初代辽王是太祖十五子朱植,隆庆二年辽藩被废。如今皇帝封自己长子为辽王,其寓意很明确了,但是没有立皇长子为太子,又让大家有些不安。但皇帝本人也是亲王即位,辽王未必没有机会。
上面这些都是明面上的任命,实际上,批红盖戳主要由孙世绾搞定,内廷众人对此已经习以为常。如果让外边的人知道了,恐怕就要掀起惊涛骇浪了。
在宫廷戍卫上,朱由检也不敢有丝毫懈怠,禁军四卫依旧留在了宫中没有带出来,京师还有另外三千白杆兵,由马祥鳞之妻张凤仪带著,如今也进驻紫禁城封锁内廷。
在朱由检出巡的这段时间,不允许任何人出入禁苑,吃的喝的已经提前准备好,医师药品这些也都储备好了,对宫中的一切窥探都会被阻止。如果有人想强闯禁苑的,无论官职大小身份尊卑,警告无果直接射杀!
朱由检很清楚自己软肋所在,对于安全问题他一直秉持的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他不可能去赌敌人的良心,也不想等自己的亲人遇害以后再无能狂怒,到时候就算是将朝堂杀得人头滚滚也是于事无补了。
朝堂上,就如何迎回皇帝第十次会议开展了,礼部尚书来宗道上奏监国朱慈焱道:「往岁此时,上必率群臣郊耕,以祈年谷顺成,安百姓之心。今上缺席,实非妥当。清明届期,届时谒陵,陛下远在京外,恐列祖见责。乞请辽王殿下致书劝驾还京!」
朱慈焱懵懵懂懂抬头,似乎是听到有人在叫他,而后他扭头看向帘子后面。
众臣见到这一幕,眉头不由得拧了起来。帘后安静了片刻,其实是张嫣在等孙世绾教她如何应答。
孙世绾经过几年历练,已经练就了极快的书写速度,只见她笔如游龙,很快就在本本上留下了几段娟秀清晰的文字。张嫣照本宣科说道:「来尚书所言极是,慈焱也十分想念陛下,本宫这便写信劝陛下回来。」
唉!来宗道吃了个软钉子,心中哀叹,每次都说劝,每次都不说皇帝到底是怎么答复的,什么时候回来!
他见朱慈焱蠢萌蠢萌的,顿时又心生一计,他拱手道:「辽王殿下今膺监国重寄,然治国之道尚未肄习。今殿下已届开蒙之龄,正宜延师授业。臣恳请娘娘颁下懿旨,为辽王殿下简选讲官数员!」
「陛下有令,宫中皇子公主六岁开蒙,出阁读书时间待定,本宫懿旨不敢与陛下圣谕相左。」
其实朱由检根本没有说过这样的话,孙世缩让她这样说,只是为了搪塞来宗道,朱慈焱才几岁,没有皇帝亲自看著,谁知道他落到那群文人手里会被教成什么样子?!皇帝只是出去了,又不是死了!
王承恩见朱慈焱坐在龙椅上实在无聊,感觉有些心疼,于是扯著嗓子喊道:「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大家面面相觑,又有些无可奈何。本身朝会就是象征性的东西,皇帝不在,更是一点滋味都没有。平平无奇的早朝就此度过,王承恩牵著朱慈焱从侧门离开,垂帘后的两位也从后门撤离。
等他们走了以后,朝堂不散,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继续讨论著他们好久都没讨论出结果的话题。
其实大明朝堂的效率就是这么的扯淡,以前看不出来只是因为朱由检居中决策,处理起事情来干脆利落,现在将朝政丢回给文官群体自己,他们就又都现出原形了。
大家觉得这样下去不行,还是得派人去将皇帝逮回来,但上一个尝试这样做的是次辅朱燮元,结果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了。
大家觉得依据皇帝那股子无赖劲,再派谁去都是一样的结果。内阁如今就只剩下了可怜的三根独苗,六部剩四个尚书,太大的官肯定是不适合派出去了,再走,朝堂就彻底停摆了。
有提议道:「要不你们钦天监想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