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时间北境王府充满了欢声笑语,喜庆的气氛几乎要冲破屋顶。
*
会试放榜之后,便是殿试。
殿试之时,棠风陵莫名有些紧张。
已经中了解元和会元,就差这一个状元了。
他要是拿不到,岂不是丢脸。
他如今可是要当祖父的人了,必须要给孩子们做好一个表率,于是他沉下心来,认真答题。
殿试与会试不同,只用一日。
殿试结束后,学子们离开了皇宫,大臣们忙着阅卷。
终于选出了前十的文章,送到了御书房。
文昭帝一份份仔细看去,当看到棠风陵的策论时,不由得微微颔首。
文章结构严谨,论述鞭辟入里,见解老辣,字里行间透着经世致用的功底。
可再一看拟定的名次,棠风陵竟被排在了第四。
他抬眼看向主考官,沉声询问:“朕观棠风陵此文,气象恢宏,见识卓远,为何未入三甲?”
主考官心头一紧,连忙躬身回禀:“皇上圣明。棠风陵的文章确实出众。只是其身份特殊,乃是北境王正君,又是永安王妃的亲父,更是您的亲家……”
“若点其为状元,臣等恐外界非议,说皇上因沾亲带故,所以对棠家格外优容,有损科场清誉。”
文昭帝不置可否,目光又落到另一份卷子上:“那棠云麟此文,锋芒毕露,才气纵横,为何定为第三?”
另一位考官忙接口:“回皇上,棠云麟才学确实当得第二。但其容貌俊朗,风仪出众,臣等私以为,探花郎需才貌双全,正合其风流美誉,故将其置于第三。”
文昭帝闻言,沉默片刻,忽而轻笑一声,笑声里却带着几分冷意:“诸卿倒是考虑得周全。”
“因恐非议,便将真才实学者压下一头。这便是你们为朕秉持的‘公道’?”
“科场取士,首重才学,若因避嫌而屈才,才是最大的不公!”
“棠风陵此文,论见识,论格局,论沉稳,哪一点不如拟定的前三?莫非就因他是朕的亲家,便活该矮人一等?”
诸位考官听到这话一时间有些汗颜。
文昭帝目光扫过众臣,最终定格在棠风陵的卷子上,斩钉截铁道:“朕以为,棠风陵此文当为魁首。至于外界的议论……”
文昭帝拿起朱笔,在棠风陵的名字上重重一圈,随后将笔一扔。
“朕不在乎,想议论就让他们议论去。朕点的是经国济世之才,不是瞻前顾后的名声。”
见大臣们还想说什么,他直接一锤定音。
“朕意已决,三甲名次,不做更改。棠家父子能凭真才实学折桂,是他们之能,亦是朝廷之幸。退下吧。”
“是。”众朝臣只得答应下来。
为了免遭非议,大臣们当即决定将前十的文章都粘贴于皇榜之下,让众学子亲眼见证。
原本还有意见的学子在看完棠风陵的文章之后,自愧不如,灰溜溜地离开了。
棠风陵他本就天资卓越,有了太傅的指点后更是突飞猛进。
况且他这些年经历的风霜,更是大大拉开了他与那些只会纸上谈兵的学子的差距。
在国子监当典籍的那段时间,他寝忘食地研读过往进士们的文章,受益匪浅。
他既有先天的文采,更有后天的勤奋。
这个状元,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