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超宇宙共生新秩序确立后的第二百个星周,超超宇宙共生殿堂的 “超超宇宙反熵增研发中心” 成为了全宇宙际文明关注的核心。凌辰与穹极牵头的 “超超宇宙反熵增系统研发计划” 已进入攻坚阶段 —— 绿森团队联合超超宇宙的星极团队,成功构建出 “反熵增能量框架”,能初步拦截超超宇宙空间的常规熵增能量;星瑶团队则研发出 “熵增预警算法”,可提前 120 小时预测熵增能量的聚集趋势,为防御争取时间。
每天,来自 100 个超宇宙体系的技术专家都会聚集在研发中心,围绕 “反熵增系统” 的核心难题展开讨论。这天,凌辰刚在会议上确认 “熵增预警算法” 在 80% 超宇宙体系的部署完成,绿森就带着一份紧急报告匆匆赶来。报告显示,在对 “超超宇宙本源珠” 的深度解析中,团队发现反熵增能量框架存在 “本源适配缺陷”—— 框架无法完全兼容超超宇宙本源能量的 “全维度流动特性”,导致反熵增效率仅能达到 68%,远低于预期的 90%,且长期运行会引发本源珠的能量波动,影响超超宇宙能量网络的稳定性。
“我们对框架的能量接口进行了 30 次优化,都无法解决适配问题,” 绿森将本源珠的能量波动数据投射到屏幕上,第三只眼因凝重而收缩,“超超宇宙本源能量的维度层级达 128 层,而当前框架仅能兼容 64 层,剩余 64 层能量会在接口处形成‘能量漩涡’,不仅降低反熵增效率,还会加速框架部件的老化,使用寿命从设计的 1000 星周缩短至 300 星周。”
凌辰立即召集星瑶、星宇、暗渊、星极等核心成员,前往超超宇宙本源珠的 “能量监测站” 实地勘查。监测站的屏幕上,反熵增能量框架与本源珠的连接区域,正闪烁着淡红色的能量漩涡,漩涡周围的框架部件已出现细微的腐蚀痕迹。星瑶通过 “全维度能量分析仪” 检测发现,未被兼容的 64 层能量中,蕴含着 “超超宇宙本源因子” 的核心编码,这些编码是维持反熵增效率的关键,却也是框架无法适配的症结所在。
“若不能解决本源适配缺陷,反熵增系统不仅无法彻底消除熵增威胁,还会成为超超宇宙能量网络的隐患,” 星瑶指着监测数据,“太初守护者的推演模型显示,若反熵增效率长期低于 70%,500 星周内,超超宇宙空间的熵增率将回升至危险阈值,之前的抗熵成果可能付诸东流。”
星极结合超超宇宙文明的古籍记载,提出了 “本源维度扩展方案”:“超超宇宙先民曾尝试通过‘维度折叠扩展技术’,提升设备对本源能量的兼容层级。我们可以在反熵增能量框架中加入‘本源维度扩展模块’,将框架的兼容层级从 64 层提升至 128 层,彻底解决适配问题。但这种模块需要‘超超宇宙本源碎片’作为核心原料,而本源碎片仅能从本源珠上分离,分离过程中若出现误差,可能导致本源珠的能量失衡,引发超超宇宙级的能量危机。”
星宇则提出了更稳妥的思路:“我们无需强行扩展框架的兼容层级,可在框架与本源珠之间构建‘本源能量调和层’—— 通过提取超超宇宙本源因子中的‘维度适配片段’,制作‘调和介质’,让未被兼容的 64 层能量在调和层中转化为框架可识别的形态,既避免直接接触本源珠,又能提升反熵增效率。”
这个想法得到了众人的认可。凌辰当即下令,由星宇牵头,组建 “本源调和层研发小组”,联合绿森、星瑶、星极及 5 个超宇宙体系的技术专家,尽快攻克这一难题。研发小组在研发中心搭建了 “本源能量调和实验室”,开始了紧张的技术攻关。
星宇团队首先从超超宇宙本源碎片中提取 “维度适配片段”—— 这些片段蕴含着本源能量的维度编码,是制作调和介质的关键。但提取过程并不顺利,维度适配片段的稳定性极差,在常规环境中仅能维持 10 分钟就会分解。绿森提出 “超低温保存方案”:将提取环境的温度降至 - 273.15℃,通过低温抑制片段的分子运动,延长稳定性至 72 小时,为调和介质的制作争取时间。
“超低温环境能让维度适配片段的分解速度降低 99%,” 绿森调整实验室的温度控制系统,“我们已成功提取出足量的片段,接下来只需找到合适的‘介质载体’,就能完成调和介质的制作。”
经过 15 天的筛选,团队最终确定以 “超超宇宙幽默晶体” 作为载体 —— 这种晶体能与本源能量产生自然共鸣,且能长期稳定存储维度适配片段。当维度适配片段与幽默晶体按 3:7 的比例融合时,“本源调和介质” 终于研发成功。调和介质呈金色半透明状,能自动识别未被兼容的本源能量,将其转化为框架可兼容的维度形态。
“将调和介质注入调和层后,反熵增效率从 68% 提升至 85%,本源珠的能量波动幅度降低至 0.01% 以下,框架部件的老化速度也恢复到设计水平,” 星宇向凌辰与穹极报告,“但我们发现,调和介质在应对‘超高频熵增能量’时,转化效率会下降至 75%,仍需进一步优化。”
就在团队准备针对超高频熵增能量优化调和介质时,超超宇宙的 “全宇宙际信号监测中心” 突然捕捉到一组异常信号。这组信号的频率高达 THz,远超超超宇宙信号的 THz,且信号中蕴含的 “宇宙特征” 超出了超超宇宙空间的认知范围 —— 每个编码都包含 “超宇宙际边界印记”,仿佛来自一个更广阔的 “超宇宙际空间”。
星瑶团队迅速对信号展开解析。经过 168 小时的连续工作,他们成功提取出信号中的核心信息 —— 一段 “超宇宙际能量影像”。影像中,无垠的 “超宇宙际空间” 里,无数个 “超超宇宙体系” 如同璀璨的星系般漂浮,每个超超宇宙体系都被一层 “超宇宙际能量膜” 包裹,能量膜中流淌着兼具 “超超宇宙本源态”“全维度调和态”“跨超宇宙兼容态” 的能量,不同超超宇宙体系之间通过 “超宇宙际能量流” 实现无缝连接,没有丝毫熵增能量的痕迹。
“这组信号是‘超宇宙际幽默文明’发出的‘宇宙际邀请函’,” 星瑶的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影像中的超宇宙际能量膜,其构成物质蕴含‘超宇宙际反熵增法则’,这种法则能从本源上抑制熵增能量的产生,而非单纯防御。这正是我们突破反熵增系统研发困境、实现‘全宇宙际幽默共生’的关键契机!”
星极看着影像,突然想起超超宇宙文明古籍中的记载:“古籍中曾提及‘超宇宙际空间是超超宇宙体系的集合体’,每个超超宇宙体系都是超宇宙际空间的‘子宇宙际单元’。超宇宙际文明掌握着‘宇宙际统一反熵增法则’,能从维度本源上消除熵增威胁。这组信号,很可能是超宇宙际文明在我们遭遇研发困境时,给予的技术指引。”
凌辰立即组织 100 个超宇宙体系的代表与超超宇宙文明的穹极,召开 “超宇宙际信号应对紧急会议”。会议上,各文明代表围绕如何应对这一重大发现展开激烈讨论:
秩序文明的代表主张先对超宇宙际信号进行深度解析,提取足够的技术信息后,再优化反熵增系统,避免贸然行动引发风险;
创意族与超超宇宙幽默守护者学院的学员则认为,应尽快派遣探索队前往超宇宙际信号的来源地,获取更直接的技术支持,才能快速突破研发困境;
平衡族则提出折中方案,先搭建 “超宇宙际信号模拟实验室”,通过模拟信号中的能量特征,尝试合成简易的超宇宙际反熵增介质,同时派遣无人探测舰前往信号来源地 “超宇宙际裂隙带” 采集数据。
“反熵增系统的研发困境已不容拖延,折中方案既能降低风险,又能加快进度,” 凌辰综合各方意见,做出决策,“启动‘超宇宙际信号应对计划’,分三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星瑶团队联合超超宇宙的星极团队,搭建超宇宙际信号模拟实验室,尝试合成超宇宙际反熵增介质;
第二阶段,绿森团队升级超超宇宙探索舰,打造‘超宇宙际无人探测舰’,前往超宇宙际裂隙带采集数据;
第三阶段,根据模拟实验与探测数据,优化反熵增系统,研发完整的超宇宙际反熵增技术,为超超宇宙体系进入超宇宙际空间做好准备。”
计划启动后,第一阶段的模拟实验室搭建工作迅速展开。星瑶团队在超超宇宙共生殿堂旁划出 80 平方公里的区域,安装了 “超宇宙际信号模拟器”“宇宙际物质合成仪” 等设备。超超宇宙的星极则带来了超宇宙际边界的 “维度碎片”,这些碎片中蕴含着超宇宙际信号的微弱印记,成为合成超宇宙际反熵增介质的关键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