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期在紧张、磕绊,以及外部环境不时带来的干扰中,总算告一段落。
尽管学员的水平参差不齐,对技术的理解也深浅不一,但最基本的操作规程总算灌输了下去。
当第一批精选的、适应热带高原环境的“瀚海1号”麦种从恒温库房中被郑重取出时,整个中方基地都弥漫着一种近乎神圣的期待感。
选定的示范田位于绍阿地区相对平坦开阔的一片缓坡上。红色的土壤在炽烈的非洲阳光下,像一片无垠的绸缎,等待着被耕耘。
来自洛阳一拖的“东方红”拖拉机已经经过了本地化改装,加装了防尘滤和适应红壤的宽胎,此刻轰鸣着,像一头红色的钢铁巨兽,牵引着大型复合耕作机,深深地犁开沉睡的土地。
沉重的犁铧切入红土,翻滚出深褐色的、带着湿气的泥浪。空气中瞬间弥漫开一股浓烈而独特的、属于非洲大地的原始气息——阳光烘烤后的干土味、腐殖质的微腥、还有某种难以言喻的、生机勃勃的野性味道。
中方技术人员和当地工人们都站在田埂上,屏息凝神地看着。对于中方人员来说,这是万里之外祖国技术的延伸,是无数心血的具象化;对于当地工人来说,这则是从未见过的、强大而高效的“魔法”,充满了震撼与新奇。
“深度够了吗?王工?”方稷拿着对讲机,询问拖拉机上的中方技师。
“没问题,方教授!土层深度均匀,墒情正好!”对讲机里传来夹杂着巨大轰鸣声的回答。
赵老蹲下身,抓起一把刚翻出来的土壤,在手里仔细捻搓,又凑近闻了闻,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嗯,好土!虽然贫瘠了点,但底子不坏,透气性好,经过我们改良,潜力很大!”
犁地过后是精细的平整和开沟。紧接着,最重要的时刻到来——播种。
看着工人们开始作业。
“总算…种下去了。”方稷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声音里带着难以掩饰的疲惫,但更多的是一种巨大的成就感。无论未来有多少艰难险阻,这第一步,终究是稳稳地迈了出去。
赵老感慨地指着大地:“是啊,种子下去了,希望就种下了。接下来,就是看它们如何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抽穗、扬花…就像我们的项目一样。”
李振邦拿出相机,拍下了这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景——红色的土地、整齐的播种行、中埃双方人员并肩而立的身影,以及天边那轮巨大的、缓缓沉入非洲地平线的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