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年代的人是热烈的,也是含蓄的,既向往着诗和远方,又向往着家乡的那份安宁,在时代的洪流中,他们被裹挟着,离开了那片生他们养他们的地方,到这人生地不熟的地界讨生活。
从惶惶不安到抱团取暖,也有有小心思的时候,但大多的时候都会相互帮助,娇气的吕蒙蒙都学会了尊重他人,吕平那个做哥哥的也时常会照顾吕蒙蒙。
人都有善的一面和恶的一面,大环境最是能够影响人,因为知青院里面的环境,所以就算最初有小心思的人,也放下了那一点心思。
现在他们相处的很好,就算有时候会吃点小亏,也没人会在乎那一点,这也有赖于赵同志的管理,有一个好的领头人很重要,至少遇到矛盾的时候,他不会在里面和稀泥,大家都对他的管理心服口服。
王爱芝也知道,这样的人,难怪一心想着回城,人家本身也是有一定能力的,怎么可能甘心在这乡下,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辈子。
用了10多天的时间,王爱芝每天编一点,终于编了一个蒲团,蒲团的里面,是她把玉米皮裁成一丝一丝的塞进去的,这样整个蒲团鼓鼓的,坐上去软软的,像一个圆形的铜锣烧一样,而且很透气。
加上她那个折叠的小桌子,坐在蒲团上,趴在桌子上看书正正好。
几个室友看到她弄得这么好,争先恐后的去扒拉那一堆玉米秸,男知青们看他们这热火朝天的样子,也把王爱芝的蒲团拿去看了看。
这一看,他们也想要一个这样的蒲团,但是知青院的玉米皮不够了,他们就满村子的人家,玉米秸里面找玉米皮,大队长看他们这到处找玉米皮的样子就来问了问。
结果听他们一说,也好奇蒲团是什么样的?王爱芝没办法,只能把自己的蒲团拿给他们看了看。
大队长看这精巧的东西,直夸王爱芝心灵手巧,王爱芝想着,他们村有这么多的玉米皮,每年都会有,要是能变成各种各样的东西,不知道能不能卖出去。
大队长让他仔细说一说,王爱芝就说,可以变成盛馍的那种框框,还可以在上面加个盖子,像什么篮子呀什么的,各种用品。
大队长听他这么说也没在意,想着,这种东西竹子也能做,又不是没卖的,人家用竹筐也一样啊,王爱芝听他这么说就算了,反正他是大队长,他自己都不上心,她一个知青也管不了。
不过后来她却用这些玉米皮给自己编了很多用品,像花瓶,一些收纳零碎用品的收纳筐,还给自己编了一个放窝头的筐子,放在自己的柜子里,每次蒸好的窝头,她就放在那里,筐子她编了个盖子盖起来很干净。
最主要的是她还用玉米皮做了一束花,用山上的野花弄的颜色,给玉米皮染了个色,插在她编好的花瓶里,还挺好看的。
也给自己用玉米皮编了一双草鞋,下雨的时候她穿的布鞋不好出去,她就把草鞋穿到布鞋上,草鞋的底部,它编了六七公分厚,这样在知青院里走动,她脚上的布鞋就不会弄脏。
她虽然也带了一双雨鞋过来,但是现在雨鞋的塑料都不是很好,穿不了多久就漏水了,而且她带的劳动鞋也不是那么防水,所以一到下雨天出门就是个难题。
农村又不像在城里,这里出门就全是泥泞的泥路,不管走到哪里,只要下雨,那肯定都是一脚泥,特别去田里的时候,那泥能累的你连脚都抬不动。
她编的玉米皮鞋不怎么粘泥,所以穿到布鞋的外面正正好,这样既不怕把鞋弄湿,又能出去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