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6章 胖老鼠跑了(1 / 2)

三月十五日,在宣城勉强支撑了十多日的邵陵王萧纶,听闻各地援军已云集建康城外,心中既喜且忧。喜的是终于有了反攻的希望,忧的是自己手中实力大损。他勉强收拢了数千残兵败将,灰头土脸地来到了联军大营。

联军大营内,名义上的大都督柳仲礼高踞主位,看着风尘仆仆、面带疲惫的萧纶,非但没有起身相迎,反而只是微微抬了抬眼皮,用带着几分倨傲的语气说道:“邵陵王来了?一路辛苦。且先安顿部下,听候调遣吧。” 那态度,仿佛是在对待一个前来投靠的下属将领,而非一位尊贵的亲王。

萧纶的脸色瞬间变得难看无比,一股邪火直冲顶门。他强忍着没有发作,但心中已是波涛汹涌:柳仲礼!你不过一州之将,安敢如此怠慢于本王!若非……若非本王一时不慎,折损了精锐,这大都督之位,焉能轮到你在此耀武扬威?!

他越想越气,那份因战败而产生的羞愧,迅速转化为了对柳仲礼的深刻怨恨。两人初次见面,便已势同水火,空气中弥漫着无形的硝烟。

这仅仅是联军内部矛盾的一个缩影。来自不同州郡的将领们,各怀鬼胎,互相猜忌。胡龙牙、陈文彻、赵伯超……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小算盘,担心自己的实力受损,害怕为他人做嫁衣。

对于盟主柳仲礼的命令,大家也根本不当回事儿,嘴里说的是“好的”,心里想的却是“妈的”。

于是,这支看似庞大的援军,内部已然是一盘散沙。谁都不愿意当那个出头鸟,去和凶悍的侯景军死拼,白白消耗自己的本钱;但谁也不敢,或者说不好意思,在天下人瞩目下第一个拍屁股走人,背负见死不救的骂名。

最终,大家心照不宣地秉承起了“三不”原则——不战、不和、不走,几十万大军就这么驻扎在建康城外,每日里操练、饮宴、扯皮,如同泥塑木雕一般,与城内的危急形成了荒谬的对比。

此时,建康周围的形势形成了一个诡异的套娃格局:十万梁国联军在外围(秦淮河南岸等地)驻扎,算是堵住了侯景;而侯景的叛军,则紧紧包围着萧衍及百官所在的台城;台城,则如同一座孤岛,在叛军的汪洋中苦苦支撑。

三方势力,就这样陷入了一种令人窒息的僵持。

台城被围已久,内外消息完全隔绝。城内的军民,只能听到城外叛军的鼓噪,却丝毫不知援军已至。

幸亏联军中有一位胆大心细的将领,设法诈降侯景,成功混入了台城内。当他把“数十万援军已至城外”的消息带回时,整个台城如同久旱逢甘霖,瞬间沸腾了!

绝望的人们相拥而泣,欢呼雀跃,仿佛在无尽的黑夜中,终于看到了一盏指引生路的明灯!

然而,这盏希望的明灯,光亮仅仅持续了片刻,便迅速熄灭了——因为台城内的军民,眼巴巴地等了一天又一天,城外除了叛军依旧,想象中的里应外合、雷霆一击始终没有发生。援军大营方向,寂静得让人心慌。

希望越大,失望越深。短暂的振奋过后,是更深的绝望。

而且,他们的生存状况正在急剧恶化。当初侯景叛军逼近建康时,老和尚萧衍倒是下令在台城内储备了大量的粮食,足够支撑很久。但他和负责此事的官员们,显然缺乏被长期围困的经验,严重忽略了其他生存物资——没有准备足够的柴禾、食盐,以及战马所需的草料!

很快,危机爆发。没有柴火,只能拆毁宫内的门窗、梁柱,甚至珍贵的书籍、家具来生火做饭;没有草料,战马饿得嘶鸣,只能忍痛将宫里的草席、垫褥撕碎喂马。守城将士们缺乏肉食补充体力,便开始捕捉城内的老鼠、鸟雀充饥;没有蔬菜,便刮取屋檐下、石缝中生长的苔藓下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