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视频通古代,盘点现代封神人物 > 第219章 华夏是如何彻底消灭蝗灾的?灭蝗神器!

第219章 华夏是如何彻底消灭蝗灾的?灭蝗神器!(2 / 2)

【那么当我们的祖先面对这种灾害时,他们是如何做的呢?】

【一些人选择了屈服。】

【汉武帝时期,关于“蝗大起”、“蝗从东方飞至敦煌”的记载不绝于书,也是在这时候,提倡“天人感应”的儒生董仲舒就将其视为上苍的谴告。】

【他说:“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从此,关于蝗灾乃是天谴”的说法开始在华夏大地广为流传,各个社会阶层甚至将蝗虫敬拜为神虫或虫王,认为蝗虫不是人力可以战胜的,统治者应该“修德禳灾”。】

【他们请出蝗王娘娘、虫王刘猛将军,建立八蜡庙和虫王庙祭祀蝗神,以为只要虔诚地供奉这些泥塑金身的偶像,就能平息上天的责难,驱散漫天蝗虫。】

【这种封建迷信的说法与做法,自然是极其不靠谱的,也是毫无作用的。】

【蝗灾就是一种自然生物灾害,并不是什么上天谴告,也不可能通过这种迷信的方式消灭

【华夏古代从未断绝的蝗灾能够证明这一点。】

大汉位面。刘彻微微颌首。

从内心来说,作为帝王,他是不喜欢董仲舒搞出的那一套说法的。什么上苍的谴责,那不就是在指责他这个当皇帝的失德吗?

莫名就背上这么一个罪名,他心中当然不高兴。

但因为朝廷没办法消灭蝗灾,又解释不清楚蝗灾产生的原因,只得采用这种说法安抚民心现在后世之人直接否定这种说法,时他而言是好重。

以后不会再有人用这种说法来将蝗灾与皇帝品德挂钩了。都是老天自然发生的灾害而已。

大唐玄宗位面。开元三年。

年轻的唐玄宗李隆基看着宰相卢怀慎,淡淡地道:“卢卿家,现在你还反对灭蝗吗?”

刚刚有地方官员派人急报,当地发生大蝗灾,请求朝廷处理。

在群臣商议之时,有大臣提出灭蝗,宰相卢怀慎却用“天谴”之说表示反对,还说:“杀虫太多,有伤和气”。

然后。

朝堂众人就从高空巨幕中听见了这番话。此时面对李隆基的质问,卢怀慎恭声回道:“回禀陛下,是臣无知。”

“臣愿亲自前往灭蝗。”他也不是奸臣。

只是出于知识的局限性,真的相信天谴之说才反对灭蝗的。如今听到后世之人对天谴之说的否定,他当然不会再反对了。

从天幕看了这么多的视频之后,他深知后世之人的学识远超他们这些古人。“如此甚好。

“等看完后世之人的灭蝗之法,你再出发吧。”李隆基开口回道。

刚刚登基不久,正准备励精图治,重整大唐的他,同样不喜蝗灾的天谴之说。【并不是所有的古人都选择屈服。】

【还有许多古人不愿坐以待毙,他们抄起武器,誓与蝗虫斗争到底。】

【据《汉书·平帝本纪》记载,早在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我国人民就已经开始了治蝗的斗争。】

【那一年,山东青州一带爆发了蝗灾。】

【政府为了治蝗,拨出大量钱款用来奖励捕杀蝗虫的农民。】【这也是有史记载的我国最早的治蝗法令。】

【到了大唐天宝年间,宰相姚崇非常重视治蝗,他发明了火烧灭蝗法。】

【因为蝗虫有趋光的习性,夜晚只要在田间燃起火堆就可以大量烧杀蝗虫。】【不过这种方法的果并不太好,因为“埋一石则十石生”。】

【虽然方法实际效果有限,但是给后世却开了个好头。】

【有了唐代打样,到了之后的朝代,百姓面对蝗灾已经不再恐惧,敢于主动扑灭蝗虫。】

【不过,在主要靠人工扑杀的古代,各朝代对付蝗虫的办法实在不多,基本上只能惊恐绝望地看着蝗虫把粮食吃光。】

看到这里,大明位面。老朱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确实如此。

单个的蝗虫,其实并不可怕,甚至小孩子都能随手捏死。

但一旦数量到了一个庞大的程度,那铺天盖地的蝗群,足以让所有人绝望。一只只地扑杀,怎么杀得过来?

完全是杯水车薪罢了。所以。

龙国是如何彻底消灭蝗灾的呢?他看向天幕,眼神愈发期待。

【龙国成立以后,把解决蝗灾作为重点任务。】

【这时的灭蝗,从技术上并没有太多新办法,但凭借超强的组织能力,龙国有了两点突破

【依托深入基层的政权体系,建立起严密庞大的虫情观测网。】

【只要蝗蝻在地里一冒头,就会被人发现和上报。】

【在汇总信息以后,朝廷联合部署,直接发布命令,指示相关地区动员人力,在蝗虫幼虫阶段就全力消灭这些幼虫。】

【动员起前所未有的大量人力去灭蝗。】

【各级政`府官员亲自带队,一起组织,联合指挥。】

【1951年,安徽泗洪县,全县人口共计47.2万人,组织起来直接参与灭蝗的“远征军”有12万人之多,只是药械手就训练了800人。】

...

无数官员们看到这里微微点头,但转眼间脸上又流露出无奈。防患于未然,这方法,倒是有值得借鉴之处。

只不过,后世那种强大的动员方式,他们暂时还无法学习。

很简单,在古代,你要是像后世一样,动员几十万人来灭蝗,恐怕不等到灭蝗成功,第个坐不住的就是皇帝。

振臂一呼,就能动员几十万百姓?

你是想当陈胜吴广,还是想当项羽刘邦?

那些大人物恐怕宁可蝗灾发生,也不愿看到这种事情。

【1951年,河北黄骅县蝗情严重,土地中蝗蝻密布。】【农业部决定在这里试验一种新的治蝗利器——飞机。】

【1951年6月14日,龙国空军两架飞机携带药粉,对灾区进行了播撒作业。】

【试验后,经过估算,一架飞机一天工作六小时,就能消灭3200亩的蝗虫,相当于三、五千人手工扑打十小时的战果。】

【此后,飞机在治蝗中大显身手。】

【各地蝗区面积在飞机的轰鸣声中逐渐缩小。】飞机···

这等神器,他们真的造不出来啊!

对于这一灭蝗利器,皇帝们心中只有羡慕的份。这个方法,属于是想学也学不来,有心无力了。

【虽然龙国灭蝗的力度大大增加,并使用了杀虫剂、飞机等新手段,但仍然只是被动地消灭蝗虫。】

【真要彻底战胜蝗灾,还要靠主动出击,防患于未然。】

【饱受蝗灾之苦的华夏人`民,在这方面早有摸索和尝试。不过,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古人对蝗虫的认识对错混杂,所以长期进展不大,效果不明显。】

【比如古人已经认识到,灭蝗除根,得在虫卵和蝗蝻阶段就动手消杀。】

【但到底怎样才能除根,古人就茫无头绪了,他们不知道蝗虫到底是怎么产生的。】【不但不清楚,古人还有很多错误认识。】

【比如他们发现,蝗虫往往出现在湿地沼泽河岸江边等地,并且,往往是早灾以后有蝗灾,所以一直有“涝生鱼,早生蝗”的说法。】

【认为发大水时鱼把鱼子甩在草丛中,如果一直有水,鱼子就成了鱼;如果转为干旱,鱼子就变成了蝗虫。这种认识当然错得离谱。】

难道不是?

不少古人露出茫然之色

明明按照祖辈的经验和他们的观察,就是这样的啊?

【真正把蝗虫的产生、来源研究清楚的,是龙国的科学家们。】【他们经过深入研究,找到了根治蝗灾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