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视频通古代,盘点现代封神人物 > 第198章 华夏最危险的地方,“死亡之海”罗布泊有多恐怖?(二)

第198章 华夏最危险的地方,“死亡之海”罗布泊有多恐怖?(二)(1 / 2)

为了这等神器的保密要求,再怎么严谨也不为过。

【因此在80年代以前,我国学者对于罗布泊的了解,大多是来源于清末民初时,外国探险队留下的记录。】

【就连楼兰古城这样的瑰宝级历史遗迹,也是老外当年在罗布泊周边发现的。】【罗布泊就这样成了龙国科学界的一块心病,对于彭家木来说,尤其如此。】【他在疆工作了二十几年,老想找机会深入罗布泊。】

【一是他觉得龙国的土地应该由龙国人自己来探索,二是他在罗布泊外围考察过,推测罗布泊可能有巨量的钾盐,是天然的化肥库。】

【1980年,经中科院等多部门的协调,彭家木获得特批,组织一支科考队进入罗布泊由当地部队提供支援。】

【彭家木带着10名队员,分乘3辆车,准备穿越罗布泊的核心,即被称为“大耳朵”的干枯湖盆。】

【这是此前从未有人到达的深处,一旦考察成功,龙国人就能在学术界重拾罗布泊的话语权。】

【第一次进入湖盆,他们就碰到了盐壳地形。】

【罗布泊湖水干涸后,水中的盐碱凝结成坚硬的盐壳,因为持续的热胀冷缩而开裂。】【高的盐壳能达到一米,矮的也有十几厘米。】

【车子就像在刀山上前进,根本开不动,每挪一步,轮胎都被刮掉大块橡胶。】【而且气温高达50摄氏度,人根本没力气修车。】

大宋位面。

赵匡胤看着天幕中被热浪扭曲的空气,以及那看着就人的高温,感慨道“刀山火海啊!”

“就是这样的艰苦环境,后世的那些科学家们依然奋不顾身前往!”“这些科学家们的探索精神,值得致敬!”

赵匡胤行军打仗多年,知道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工作,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情也正是如此,才更显得他们的工作值得尊敬!

【进入湖盆的第一天,科考队只前进了40公里,补给完全不够用,只能无奈返回。】【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科考队再次出发,这他们更换了穿越路线。】

【盐壳没那么多了,但车队差点迷失方向。】

【据队员回忆,进入地势低洼的湖盆后,山峰都被藏在地平线后,没有任何参照物。】【天空就像一个巨大的罩子,把车子罩在荒漠里,往哪边走,都是一样的景象。】

【队员们只能在忐忑中,跟随罗盘方向前进,经过一周的艰难跋涉,最终在补给见底时,人类首次穿越罗布泊盆地,就这样涉险过关了。】

【在穿越途中,彭家木也记了满满一`大本笔记,收藏颇丰。】

【事情到这本可以圆满结束,但彭家木却要求,第三次深入罗布泊。】

【他的理由是,进入军事禁区的许可证得来不易,不过20多天的期限,应该最大化利用“这是什么样的一种精神?”

才出虎口,又进狼窝啊!

看到这里,诸多古人们顿时为天幕上这群科学家们捏了一把冷汗。第一次进去,就已经历经千难万险,方才侥幸脱身。

然而这才刚刚脱离险境,竟然又要进去?!

这种大无畏、为了华夏的未来而奋斗终身的精神,顿时令无数人肃然起敬!三国位面。

曹植不禁吟道:“古有捐躯赴国难,而后世亦有此等大无畏之人!”精神可嘉,值得传唱千古。

想到这里,他更是对之前天幕上那些对彭家木的诋毁之声嗤之以鼻。

此等无畏无惧之人,怎么可能会干出那种事情?

那些传出流言蜚语的宵小之辈,着实卑鄙无耻!

【队员们刚走了一遭鬼门关,身心俱疲,多数人不愿意再冒险一次。】【但彭家木是队长,而且上级领导也批准了,科考队只得再次出发。】【这次的路线不进入湖盆,但长达900公里,难度依旧远超想象。】

【车子开短短几公里就会过热,只能走走停停。】

【路上还有大片的“假戈壁”,看上去是坚实的地面,其实沙土是虚的,一压就坍塌,让整个车轮都陷进去。】

【陷车、救车,再陷再救,外加上需要时间躲避假戈壁,3天时间只走了不到200公里,油和水却只剩下一半了。】

【此时彭家木还有机会带队撤回,但他没有这么做。】【他手里有一张老地图,标示着路线前方有水井。】【结果抵达所谓的水井时,才发现井水早已干枯。】

【此时,油和水都所剩无几了,队员们强烈要求,直接向部队求救,呼叫起重机来送补给。】

【彭家木不同意,他觉得直升机运送一次,就要花费国家几千元经费,代价太大。】

弹幕飞出:

“当时国家建立没多久,一切都是需要钱来发展的时候,彭家木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节约经费而冒险,实乃华夏科学家的典范啊!”

“我有不同意见,该节约的时候确实该节约,但这都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候,还顾忌经费干什么?该叫救援就得叫救援啊!这车上的科学家们每个都是华夏宝贵的财产,如果为了节省区区几千块钱而损失了,那更是因小失大!”

大宋位面。

包拯下意识地点了点头,面露赞赏之色:

“廉洁奉公,恪尽职守!拥有此人,实乃华夏之幸!”

一生光明磊落,明察秋毫的保证,对彭家木这等时时刻刻都想着为国家节省经费的做法,非常欣赏。

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包拯仿佛看到了后世的另一个自己。

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开始立志要为国家出力,“竭忠死义”,最终也成功做到了明察秋毫,报效了大宋的栽培。

因此,虽然有着事急从权一说,但包拯还是觉得彭家木此等做法虽然不一定好,但也说不上错。

大明位面。

朱元璋则是摇了摇头,叹道:“此人糊涂啊!”

人在,一切皆有可能!

科考不成功,下次还能继续,直升机出动消耗的金钱,也终有一日能赚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