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子加工加点收了一个月,终于全部收完了。
丁一村有专门的晒场,反复压实地面,打扫干净。这样把稻谷晒上去也不会有太大多的泥土。
而且就算混有泥土也不怕,最后晒好装袋的时候都是用风车筛过才能装袋了的。
毕竟这些稻谷还要交税,要是有点泥土混进去了,官府可是不这么好说话的。
家家户户都在晒稻,空气中都弥漫着稻香味。
收稻子的这段时间,沈青舟也回来了。
袁夫子说的,农忙下的干活才能有更好的体会。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袁夫子和其他的读书人果然不一样,其他的读书人都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哪里还会亲自下来干这些粗活。
可据沈青舟所说,袁夫子平日里还会带着他们去地里种菜的。在夫子家吃的东西,大部分都是自己种出来的。
沈青舟放假回来后,袁夫子也是要收自个家里的一亩三分地的。
齐霄南当晚知道了这个事情,第二天一早带着赵有粮和林三全先去帮忙了。
半个月的时间,天天扑在田里,李文政彻底变成了一块黑炭。
晒得乌漆麻黑的,沈青舟照旧还是晒不黑,明明大家晒的时间都一样的。
两人站在一起,一黑一白,可喜庆了。
沈青舟说道:“文政,家里的事情现在也告一段落了,我给你找一个夫子吧。”
之前沈青云就想帮李文政找了,可惜在袁夫子之后,李文政以家里的活太忙了,给拒绝了。
现在襄城可不比之前了,因为新的一批稻谷出来了,各种商队络绎而至。
襄城的人气节节高升,在城令的治理下,百姓日子越过越好。也吸引了许多人来来定居。
襄城是偏僻了点,但是这土地多啊,只要能来就肯定能活的下去。
相对于其他的城池,襄城可真是好得太多了。
现在襄城就连酒楼都开了三家,生意蒸蒸日上
现在想找个夫子什么的,太容易了,还便宜。
但现在李文政又给拒绝了,“嫂嫂,我不想去找夫子,能不能给我找一个技艺的大师,如果能有农事大师更好了。”
沈青舟去上学的这段时间,也不是没有收获。
他每次的探望都会花费半天,这半天都是在外边听袁夫子讲课。
连续听了几次,李文政发现这学堂并不合适自己。
他学不进去了,书上的文字对他来说能看得懂,但是结合在一起,他就不认识了。
或许是他愚钝,或许是他不合适,不管怎么样,李文政并不打算没苦硬吃。
学技术?农官?沈青云仔细了想了想,这也不乏是一条路。
学成之后回来继承家产也是很不错的,毕竟现在几百亩地,没点本事还真不好管理。
沈青云告诫说道:“你不觉得苦就好,毕竟世人都觉得读书人清高。”不管在什么时候,当下的人都会觉得读书人是高人一等的。
就连在后世,坐办公室的鄙视一线,一线鄙视在户外的,户外鄙视农民。
最底层的就是农民,甚至还有农民工这个贬义的词语。
李文政的这个想法,无疑是好好的高中不去读,专门去找中专上学了。
虽然现在的地位排序是还是士农工商,农还排在第二,可农是最辛苦,最赚不到钱的。
就看丁二村的王木匠比林村长一家条件更好,就能一目了然了。
同样的起跑位置,可这么久过去,林村长一家还是那样子。
王木匠却是慢慢攒下余钱了,这就是掌握一门手艺的区别。
诚然,沈青云也不会让李文政给饿死。等他成年到十八岁,沈青云会分给他一些资产,就此分家了。
沈青云可不想一直养着他,现在讲究十六岁成年,沈青云养到十八岁,已经是很好了。
当然,现在这些还在计划之中,沈青云把飘远的思绪拉了回来。
静待李文政的回复。
屋内安静了许久,李文政抬头坚定地说道:“婶婶,我想好了,还是选这条路。”
李文政不知道未来他后不后悔,但是现在他是不后悔的。
做自己的喜欢的事情,这让他很欢喜。
他就喜欢研究地里的植物,喜欢扑在地里,当一个泥腿子。
“那行,我明天去看看,听说官府来了个农官,看下能不能把你塞进去里面当个学徒。”
李文政都打算好了,可能是要去找老一辈的人学习,没想到还能有这种收获。
他欣喜若狂。
打发走了李文政,沈青云也得把沈青舟送回学堂了。
毕竟人家袁夫子昨儿就亲自来家里请人了,不能在拖延了。
“舟哥儿,你收拾好了没有。”离家近不代表着能天天回家,住宿的日子不管怎么不是在家里。
放假虽然说要下地干活,可沈青舟却觉得很放松,要不是袁夫子亲自来请,他还想多住几天。
他有点纠结,不知道要带上哪套衣服。
有点闲钱了,城里也有布料铺开了,沈青云给家里人全都裁了两套夏衣。
有了这两套衣服,终于摆脱了一清色的麻衣。
一套天蓝色,一套青色,沈青舟甚是纠结。
“有什么好纠结的,两套全部带上不就好。”沈青云倚靠在门口说道。
“不行,要一套在家里,穿过去就旧了。”沈青舟可不舍得把这两套都带去,这可是好料子,带过去他就在读书日穿一穿。
要是做其他的他可舍不得。
沈青云看着沈青舟小脸蛋变来变去,始终下不了决定,就先不管他了。
没办法,布料铺是近期才开的,第一次穿上这么好的料子的衣服,就连齐霄南都不舍得怎么穿。
李文政更是天天穿回之前的麻衣,没什么重大日子可都不穿出来。
也就沈青云,当常衣穿了,不过沈青云还有之前杨依依送的布料子,衣服倒也没这么寒酸。
沈青云心想,还是得多定几回,等下回在余一点闲钱在定一次吧。
这布料可不便宜,一次性定太多沈青云也很心疼。
陆茂正在操办沈青舟去学堂带的东西,没什么都是一次菜,吃的。
因为袁夫子就三个人吃饭,听说来来做饭的妇人都是不过夜的。定时三餐,做好了就走。
陆茂也没选太容易坏的东西,大多数还是能放到久一点的。
比说,沈青云现在就在车上看了装车三分之的南瓜。
沈青云喊道:“陆茂,记得装两袋稻谷上车啊,要上好的米。”新鲜的稻谷,怎么能不孝敬老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