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从继承小工厂到全球财阀 > 第796章 香江巨鳄VS华尔街大佬

第796章 香江巨鳄VS华尔街大佬(2 / 2)

他放下刀叉,郑重地说道:“林先生,作为朋友和亲密的合作伙伴,我必须提醒你,海丰银行的主营业务结构极不合理,信贷业务风险高企,储蓄基础薄弱,在经济下行周期中,它就像一艘到处漏水的破船。

汇沣银行当初收购它,是看中了它的零售网络,但事实证明,这是一个错误的决策,海丰银行不仅没有帮助汇沣打开美国零售市场,反而成了不断输血的负担。”

林浩然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眉头微蹙,仿佛在认真考虑约翰·里德的话。

他轻轻叹了口气,说道:“约翰先生,感谢你的坦诚,不瞒你说,集团内部对于如何处理海丰银行,确实存在不同意见。

有高管认为,这或许是恒声集团凭借自身资本实力,正式进军美国市场的一个契机,毕竟,海丰在纽约州已经有了相当数量的网点和客户基础。

虽然,这些网点和客户质量,可能确实如你所说,存在一些问题。”

他这番话,半真半假,既表达了内部的“分歧”,也流露出一丝“不甘心”和“冒险一试”的想法。

果然,约翰·里德一听“进军美国市场”这几个字,脸色更加凝重。

他连连摆手:“林先生,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想法!美国银行业市场壁垒之高,竞争之激烈,远超外界想象。

各州的银行法,尤其是那个单一银行制度,对外来者极不友好,海丰银行被限制在纽约州内,外面是花旗、摩根、梅隆这些巨头的领地,它根本无力扩张。

恒声集团作为外来资本,即便投入巨资,也很难改变这个局面,反而会深陷泥潭。

美国政府、监管机构,乃至各大金融集团背后的财团,鱿鱼资本等,都不会乐见一家由华人主导的银行集团在美国本土坐大。”

他顿了顿,加强语气:“将宝贵的资源投入海丰银行这个无底洞,在我看来,是战略上的重大失误。

它只会分散恒声集团的精力,拖累你们在全球其他更有潜力市场,比如东亚、中东、南洋的发展。

这与我们花旗银行所了解的,林先生你一贯精明、前瞻的投资风格,可不太相符啊。”

林浩然看着约翰·里德急切的神情,知道火候差不多了。

他故作困扰地揉了揉太阳穴,身体向后靠在椅背上,语气带着一丝“请教”的意味:“约翰先生,听你这么一说,问题确实比我想象的还要严重。

那依你之见,我们该如何处置这个‘烫手山芋’呢?

总不能刚接手就让它烂在手里,这对汇沣银行,乃至我们恒声集团的声誉也是个打击。”

约翰·里德眼中精光一闪,他等待的就是这个机会。

他清了清嗓子,摆出推心置腹的姿态:“林先生,最好的办法,就是趁现在市场对你们接手汇沣的消息反应尚可,果断将其剥离。

为表花旗银行的诚意,以及维系我们双方战略伙伴关系的决心,我们愿意接手海丰银行。”

他抛出了在纽约总部时与董事会主席便已经商量出的方案:“具体方式可以是这样的,恒声集团以其持有的海丰银行51%股权作为出资,我们花旗银行则以增发相当于当前总股本约3%的新股作为对价,进行置换。

如此一来,恒声集团不仅卸下了包袱,还能正式成为花旗银行的战略股东,我们的利益绑定将更加紧密。

这对于恒声集团未来的全球化布局,尤其是借助花旗网络进入美国市场,远比直接经营海丰银行要明智得多。”

车内和宴席间的铺垫,在此刻图穷匕见。

约翰·里德代表的花旗银行,目的就是消除潜在竞争威胁,并试图以相对较小的代价拿下海丰银行在纽约州的网点资源。

林浩然听完,沉默了片刻,脸上看不出喜怒。

他轻轻摇晃着手中的红酒杯,目光凝视着杯中荡漾的液体,仿佛在仔细权衡。

半晌,他抬起头,看着约翰·里德,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约翰,我的朋友,你这个方案,听起来似乎对我们很有利,但仔细一想,恒声好像有点吃亏啊。”

约翰·里德心中一紧,面上维持着镇定:“林先生,何出此言?花旗银行3%的股份,其价值和未来潜力,难道不比一个深陷困境的海丰银行更有吸引力吗?

据我所知,贵集团只花了10亿港元,也就是不到2亿美元的价格,便成功收购了汇沣银行,我们以花旗银行3%的股份来对海丰银行进行融资收购,我认为是一个非常合适的价格。”

林浩然摇了摇头,语气平和地回答道:“账不能这么算,首先,汇沣银行此前收购海丰银行51%的股权,花费了3.41亿美元的真金白银,这是有据可查的市场交易价格。

而花旗银行目前的市值,大约在40亿美元上下浮动,3%的股份,市值约1.2亿美元,用价值3.41亿美元的资产,去换1.2亿美元的股权,这笔交易,无论如何也说不上公平吧?”

目前,在整个美国,银行业的市值普遍偏低。

最大的阻碍便是各州对银行业跨州发展的限制。

也正因为如此,全美上市企业前20名,没有一家是银行企业。

花旗银行算得上是美国第一大银行了,也不过是排在前五十罢了。

他顿了顿,继续施加压力:“其次,正如你所说,我收购整个汇沣银行,确实只花了10亿港元,但这是基于如今汇沣陷入困境、渣打急于脱手的特殊背景下的抄底价,包含了汇沣银行的整体债务情况。

所以不能简单地用这个总价去反推其中一项资产海丰银行的价值,如果按比例折算,海丰银行51%的股权在汇沣总资产中的价值,也远不止1.2亿美元。”

约翰·里德试图辩解:“林先生,汇沣当初收购海丰是溢价收购,而且现在海丰银行的状况比当时更差,其实际价值已经大幅缩水……”

林浩然抬手打断了他,语气依然从容,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约翰先生,商业谈判的基础是合理的估值和对未来趋势的判断。

我承认海丰银行有问题,否则汇沣也不会被它拖累,但它的核心价值——纽约州的银行牌照、数百家网点、现有的客户继承等等,这些并没有消失。

我们华夏有一句老话:即便它是‘破船’,也有三斤钉。

更重要的是,如果恒声集团真的决心要进入美国市场,那么海丰就是现成的跳板,其战略价值,不能仅仅用当前的财务数据来衡量。”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看着约翰·里德,继续说道:“我明白约翰先生你亲自来找我的原因,我之所以坐在这里和你谈,是因为我珍视与花旗的合作关系,也认为将资源集中于优势区域是更明智的选择。

但这并不意味着恒声会做亏本的买卖,花旗银行想要消除一个潜在的竞争对手,巩固在纽约州的地位,理应拿出更有诚意的方案。”

林浩然这番话,软中带硬,既点明了海丰的残余价值和潜在战略意义,暗示恒声可能不惜代价自己干,又强调了花旗的潜在收益,可以消除竞争,将压力抛回给了对方。

约翰·里德陷入了沉默。

他意识到,林浩然对海丰银行以及花旗银行的状况都了如指掌,之前的“犹豫”和“请教”,恐怕更多是一种谈判策略。

这位年轻的东方富豪,远比他们预想的还要难对付。

他深吸一口气,知道原先的方案行不通了。

他需要更大的授权来促成这笔交易,毕竟,拿下海丰,对花旗在纽约州的布局确实有利,也能彻底杜绝林浩然以此为据点在美国深耕的可能性。

同时也彻底绑定林浩然这位他们整个花旗银行都非常看好的华裔商业大亨。

“那不知道林先生不妨说说,您的要求是什么?”约翰·里德直接开口问道。

“我的要求很简单,海丰银行可以卖给花旗银行,花旗银行也可以拿股权来收购,但是我需要8%的花旗银行股份,按照汇沣银行此前收购海丰银行的价格,这个8%的股份,并不算很过分。”林浩然笑道。

然而,约翰·里德闻言,却是直接站了起来,声音有些激动地说道:“林先生,这不可能,3%的股份加1亿美元的现金,这是我能给出的最大诚意。

至于8%的股份,不可能,哪怕是这笔交易达不成,我们也无法答应。”

林浩然早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毕竟,花旗银行目前明面上最大的股东只持有6.72%的股份罢了。

之前,花旗银行可是让林浩然持有了3%的股份,如今再加多3%,便已经成为花旗银行明面上第二大股东了。

所以,即便海丰银行那51%的股份真的值8%的花旗银行股份,花旗银行高层也不可能允许林浩然再度增持8%的股份。

林浩然看着约翰·里德激动的反应,心中早有预料。

这些花旗银行背后的财团,肯定是不愿意被一位华人骑在自己的头上。

他优雅地端起酒杯,轻轻摇晃着杯中的红酒,语气依然从容:

“约翰先生,先别激动,请先坐下,我理解你的顾虑,但请听我把话说完。”

约翰·里德深吸一口气,重新落座,但眼神中依然带着警惕。

8%的股份,这个要求太过分了。

如果加上此前的3%,那对方岂不是持有11%的花旗银行股份,成为花旗银行第一大股东了?

然而,约翰·里德并不知道的是,实际上对方如今便已经持有超过8%的股份,早已经成为花旗银行第一大股东了。

这次如果再拿下3%的股份,还真的是持有超过11%的花旗银行股份了!(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