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云向来习惯设身处地思考问题。
如果站在戎人大军的角度,南下中原无非是为了劫掠财富。
虽然该拼命的时候他们会拼命,但从他们放弃攻打管州与河阳府也能看出。
一旦遇到抵抗坚决的城镇,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伤亡都会选择果断放弃。
换而言之。
戎人大军专挑软柿子捏。
反正中原的软柿子这么多,何必要浪费兵力时间在硬茬上面。
锁龙关一样如此。
如果锁龙关的守军没有调离或者投降,戎人大军不可能选择硬碰硬。
最重要的是戎人大军从北境撤回草原的后路已经让薛云切断。
若想顺利撤回草原,无论如何都要保全实力。
何况戎人大军在中原已经疯狂肆虐了一些时日,不知道劫掠了多少财富。
对于他们而言。
接下来最重要的不是打仗,而是如何平安顺利地将这些劫掠的财富带回草原。
那么前往绕路西北前往晋王汇合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一方面是能借道山阳让部分兵马带着财富撤回草原,另一方面或许有机会能劫掠一把同样富庶的京畿乃至京城。
如果失败的话,大不了直接卖掉晋王拍拍屁股撤回草原。
当然。
薛云到底不是戎人大军的首领,对方到底是怎么想的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把人拉出去扔到大街点天灯吧。”
薛云很快便将这些繁杂的思绪抛到脑后,神情漠然地看了眼地上古昔达的尸体。
真以为死了就一了百了?
若非时间有限,他都准备把城内戎人的尸体筑成京观。
对待戎人只有比他们更加残暴才能威吓住他们。
毕竟蛮夷都是畏威不怀德!
未来有机会的话,他一定会率军北上把草原都给犁一遍。
“是!”
余贵二话不说便拖着古昔达的尸体离开了帐内。
“将军,不知您们打算何时离开?下官也好有个心理准备与安排。”
眼看帐内只剩下两个人,翁修顿时有些惴惴不安道。
“我打算在永平休整两天,两天后我们便会离开。”
薛云想了想道。
“好吧,那下官能否先行告退处理一些事情?”
翁修小心翼翼道。
“去吧。”
薛云直接挥手同意了下来。
毕竟他还赶时间前往河阳府,不可能在永平县久留。
在他走后,永平县终归需要有人来维持。
而翁修也是为数不多能站出来稳定永平县秩序的人。
两天的时间。
除却休整外,薛云他们也彻底肃清了城内的戎人。
尽管永平县的百姓们不知道薛云是谁,但只要知道他是朝廷派来解救他们的人就行了。
有人撑腰和没人撑腰是不一样的。
当城内百姓知道薛云的兵马在到处搜杀躲藏起来的戎人,这群饱受戎人摧残欺压的百姓们顿时爆发了极大的热情与战斗力。
基本上薛云麾下的人都没怎么动手,那些躲藏起来的戎人都让城内百姓找出来给干掉了。
以至于薛云率兵离开的时候,这些百姓们全部都依依不舍地出来沿街相送。
这不单单是薛云将他们从水火之中拯救了出来。
最重要的是薛云麾下军纪严明,秋毫无犯。
甚至还把戎人搜刮的财货都还给了他们。
主要是薛云他们也带不走。
但对于早已让戎人杀破胆的永平县百姓而言,薛云他们简直就是上天派来的救星。
一旦他们离开,日后又遭到戎人侵袭该如何是好?
只是再如何舍不得,薛云他们终归都要离开。
重新踏上前往河阳府的道路。
途中他们都再也没有遇到戎人的兵马,反倒是余贵敏锐发现了一伙落草为寇的强盗们。
这伙强盗基本都是逃难的流民组成,而且人数还不少,光是成年青壮都有一两千人。
当时他们的人隐蔽在一处山林疑似想要伏击薛云他们。
结果让余贵正好逮了个正着。
只是对方的人后来忽然撤走了,看样子是探查到薛云他们不好惹。
而余贵当即派人秘密尾随了他们,最后在山林兜了大半天才发现他们的老巢。
一个聚集着上万人的山寨,其中大多都是面黄肌瘦的老弱妇孺。
当余贵将这件事情禀报给薛云的时候。
谁知道向导孟坚却告诉薛云他们。
这伙强盗以及山寨早在戎人入侵中原之前便已经存在。
最早的时候只有几百人,后来逐渐壮大到数千人。
由于这伙强盗只劫掠周边的村落与来往商旅,从不攻击当地的县城。
毕竟攻击县城意味着造反,朝廷势必会重拳出击。
再加上当地县令为了保住自己的官帽子,干脆隐瞒不报任由他们存在。
直至去年这伙强盗杀害了某个大族的子弟才彻底爆了出来。
为此当地不得不发兵围剿,结果围剿数次都失败后便不了了之。
孟坚还告诉薛云他们。
像是他们这样的流寇强盗其实在中原并不少,只是规模数量不大,少则几十,多则上千,同时往往活跃在偏僻乡野之类的地方。
薛云问孟坚,为何当地官府没有清剿他们。
可孟坚却回答薛云。
不是官府不想清剿,而是官府清剿不动。
遇到人数少的流寇强盗,官府一旦派兵便躲入大山躲了起来,根本不和官府作战。
遇到人数多的,官府派出的兵马又打不过这些依仗地利的家伙。
何况清剿是相当费钱的,往往需要向当地豪强大户们摊牌。
可屡屡清剿不利,豪强大户都不愿摊牌了。
反正豪强大户私底下都会组织训练家丁来保护田产财富。
即便遇到强盗袭击都有能力击退。
到头来受伤害的往往都是没有豪强大族庇护的普通百姓。
可普通百姓受害愈多,无形中又产生了新的流寇强盗。
至于最早的强盗流寇是怎么来的。
即便孟坚知道都不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