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准备出发!(2 / 2)

李今越连忙摆手,随即笑道:“其实呢,太史公那个时代距离大秦也比较远了,他能采用的记录方式也是多方采集后,选择他认为比较可信的说法来记录。再加上一些政治原因,难免会有些失真。”

“但大秦的问题肯定是有的,加上胡亥上位后更加滥用民力,您一统六国后又没有对六国贵族斩草除根。您在的时候,尚能用自己的手腕压制他们,可您一旦不在,他们稍一煽动,大秦可不就亡了嘛。”

此刻,正在深山老林里,刚刚点开光幕准备看看直播的六国贵族们,听到如此刺激的言论,吓得血都快凉了!

卧槽!

这李今越是什么意思!

要始皇帝把他们都杀了?!

我们现在已经不敢想复国了啊!你还要让始皇帝把我们赶尽杀绝!太过分了吧!

嬴政听着李今越的话,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他的目光一转,刚想开口,却发现李今越说着说着,身子就不自觉的瘫了下去。

嬴政眉头立刻一皱,这丫头初见时坐有坐相,站有站相的,怎的现在一坐下没多久就这般没形了?始皇帝立刻就想到了,这丫头是退伍后,没人管教,懈怠了,这可不行!

嬴政见状,伸手在她背上不轻不重的拍了一下:“坐好。”

李今越嘴一抿,立刻就像被家长训斥的孩子一般,挺直了腰杆。

嬴政看着她端正的坐姿,这才满意地点点头,继续问道:“那今越觉得,在朕在位时期,大秦的主要问题又在何处?”

李今越抿了抿嘴,认真思索后才说道:“在于,到了后期,您想做的事情太多了。其实,陛下,百姓的追求很简单,吃得饱,活得下去就可以。”

“而从出土的睡虎地秦简来看,其实早期的时候,大秦的律法有很多是相当人性化的。”

她举例道:“就比如,太史公在《史记》中对徭役的记载是‘失期,法皆斩’。但秦简里却并非如此,秦简里的记载是‘迟到三到五日,呵斥一顿;六到十日,罚一个盾的钱;超过十日,罚一件甲胄的钱’,并未到动辄杀人的地步。甚至,未成年犯罪也是以改造为主,哪怕是死刑也要延期到成年才执行。”(此处的成年标准,是以身高来界定的,而非年龄。)

光幕之下,汉朝。年仅十六岁、正帮着父亲整理史料的司马迁听到这番话,连忙将李今越口述的内容奋笔疾书的记录下来。这可是后世发掘整理出来的资料,价值连城!

只听李今越又继续说道:“不过,陛下,虽然话是这么说,但咱们也得考虑到一种可能。就是,大秦虽以法治国,秦简上也是这么规定的,但下层官吏缺少严谨的监督程序。考虑到古代的执法情况,这个具体执行得如何,还有待商榷。而且胡亥上位后……您懂的,后期大秦这些律法是不是改了,咱们也不好说。”

嬴政点了点头,示意她继续。

“还有呢?”

“e……怎么说呢,”李今越组织着语言,“陛下,其实在您灭六国后,设立郡县,修驰道,统一文字、度量衡等等举措,我认为都是没有问题的,这些都是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伟大功绩。”

“但是,我感觉您有些太急了。”

“那种感觉就像是,您想用几十年的时间,去完成几代人才能完成的工作。”

“后来的大兴土木,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长城,修秦陵……等等一系列大动作,都过于耗费民力了。”

“如果可以的话,陛下还是应该先让百姓休养生息,先整顿整顿内政,会比较好。”

嬴政静静的听着,这些问题,其实他在看完那些史书后,便已反复思量过,如今再问李今越,不过是想听听后世人的看法。

如今大秦良种、金钱,皆不匮乏。

驰道与统一文字度量衡之事关乎国本,绝不能停。

而南边百越,大部分部落已同意归顺,那几个顽固的,派些小股部队过去,让他们体验体验无人机与火铳的威力,想来也不敢再反抗。

至于其他的……罢了,能缓则缓吧。

情况正如李今越所言,如今的大秦,与民休息,方为上策,自己回去后,还是先去折腾那些六国余孽吧。

然而,随着时间接近十点,苏瑶已将四人的身份证件送来了,马上就要出发了,可羲桐口中的另外两组人却迟迟未到,李今越心中不免焦急起来。

这可是国庆黄金周,路上会堵成什么样子简直无法想象。

她们买的是下午两点的票,路上还要解决午饭,再耽搁下去,怕是真的要赶不上了。

于是,她三步并作两步跑上楼,一把将正悠哉悠哉睡着大觉的羲桐给拎了起来。

“羲桐,其他两组人呢?你昨天不是说,他们今天会到吗?怎么还没来?”

羲桐被她拎着后颈,四脚悬空,一脸的无语:“宿主,我已经在催了。其中一组人比较特殊,交代国事交代了半天,还没交代完……”

话音未落,羲桐的眼睛蓦地一亮,奶声奶气道:“啊!来了!”

李今越闻言,立刻抱着羲桐,转身下楼。

果然,此刻,客厅中央,时空涟漪荡开,一道时空裂缝缓缓成型。紧接着,三女一男的身影从中走了出来。

为首的女子穿着华美,凤仪天成,虽未言语,那股睥睨天下的气度却已扑面而来。

当看到那两道熟悉的身影时,李今越脱口而出,语气里满是惊讶:“诶!武皇!上官姐姐!”

那道雍容的身影听到这声呼唤,目光流转,落在李今越身上,唇边勾起一抹笑意,声音温和又不失威严:“今越。”

随即,她的目光又转向一旁同样惊讶的林幼微,颔首道:“幼微,许久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