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愣了一下,随即听到身旁的周秉德用胳膊肘轻轻碰了碰他,低声说:“易扬,快出列!”
易扬深吸一口气,迈着标准的正步向前走去。
每一步落地,都像踩在记忆的节点上。
他走到主席台前,向总指挥敬了一个最标准的军礼,右手与眉梢齐平,手腕挺直,指尖微张。
“易扬同志,恭喜你。”
总指挥接过礼仪兵递来的三等功奖章,亲自为他别在胸前。
徽章比纪念章更重,棱角分明,冰凉的金属贴着皮肤,却仿佛能烫出一个印记。
“大家可能好奇,为什么要给易扬同志记功。”
总指挥转过身,对着扩音器继续说道,“两个月前,在阅兵训练进入关键阶段时,我们的旗手意外受伤,无法继续担任任务。”
“当时,易扬同志还是方阵的教官,他临危受命,接过了这面最重的旗。”
易扬的目光落在主席台上悬挂的巨幅照片上。
那是阅兵当天的画面,他举着旗帜走在方阵最前方,旗面展开如血,猎猎作响。
可谁能想到,两个月前的他,连握旗的姿势都要从头学起。
“我还记得第一次看他训练的样子。”总指挥的声音带着笑意,却透着郑重。
“旗竿比他想象的重,走正步时旗面总晃,甚至有一次差点脱手。”
“可他只用了两周时间,每天加练四个小时,从清晨五点到深夜十点,把自己泡在训练场上,硬生生达到了人旗合一的境界。”
易扬笑了。
发自内心的。
他想起那些日子,手臂因为长时间举旗而酸痛得抬不起来,夜里躺在床上,肌肉还在不由自主地抽搐。
有一次练到中暑,被战友架到树荫下,喝了两瓶藿香正气水,缓过来又立刻回到训练场。
他记得旗面打到脸上的痛感,记得汗水流进眼睛里的酸涩,更记得第一次让旗面在正步中保持稳定时,小张教官拍着他肩膀说“成了”的瞬间。
“更重要的是,”总指挥的语气变得严肃。
“在记者拍摄阅兵纪录片时,易扬同志的训练画面和采访,让全国人民看到了我们阅兵官兵的拼搏与坚守。”
“他说过一句话——‘旗在人在,人旗合一不是技巧,是信念’,这句话,道出了我们所有阅兵人的心声。”
队列里响起热烈的掌声,这一次不再是低低的惊叹,而是带着敬佩的轰鸣。
易扬看着台下那些熟悉的面孔。
有曾经一起加练的战友,有手把手教他握旗的老旗手,还有每天在训练场边给大家送水的炊事班班长。
他突然觉得,这枚三等功奖章,不仅仅属于他一个人。
“除了奖章和纪念章,我们还为易扬同志准备了一份特别的礼物。”
礼仪兵递过来一本厚厚的相册,红色封面,烫着金色的“阅兵记忆”四个字。
易扬双手接过,指尖触到封面的纹理。
“这里面有你从当教官到成为旗手的所有训练照片。”
总指挥拍了拍他的肩膀,“是宣传科的同志一张张收集整理的,有你第一次举旗的生涩,有你被旗面打脸的瞬间,还有你最后通过模拟检阅台时的意气风发。”
“这是属于你的独家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