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90年代大案系列 > 第511章 寂静山岭的罪恶:1992年兴宁罗浮镇奸杀双尸案侦破纪实

第511章 寂静山岭的罪恶:1992年兴宁罗浮镇奸杀双尸案侦破纪实(2 / 2)

一场细致的地毯式排查在浮北、浮西全面铺开。干警们夜以继日,走访群众,甄别信息,从最初811名青壮年男子中,逐步筛选出44名嫌疑对象,进而缩小到18名重点人员,最终聚焦于3名重大嫌疑目标。

与此同时,技术鉴定传来关键信息:两名死者的血型均为O型,而现场那截关键镰刀柄上提取到的血迹,经检验为B型。

在重点嫌疑对象中,只有一人是B型血——他就是刘胜华。

案情取得重大突破。

四、 聚焦聋哑嫌疑人,疑点重重罪证增

刘胜华,时年28岁,浮西管理区高陂村人,职业为木匠,未婚。他在6岁时因患病导致聋哑,左耳完全失聪,右耳保留部分听力,语言表达能力受损。

曾于9岁时入读小学,能书写少量简单汉字。随着调查的深入,刘胜华的作案嫌疑急剧上升:

——有村民证实,在案发当天中午1点多,看见刘胜华独自一人空着手往高寨背山上走去;下午3点多,又见他独自空手从山里出来。这个时间段与推断的案发时间高度吻合。

——刘胜华平日本性好奇,村里大小事都爱凑热闹看个究竟。

然而,当发现女尸的消息传开,村民纷纷涌向现场围观时,他却一反常态,不仅没有前往,反而始终保持沉默,行为异常。

——侦查员发现,刘胜华的左手腕关节背部有一处明显伤痕,根据其结痂和愈合程度判断,形成时间与案发时间基本一致。

——另据调查,在案发前一天,刘胜华曾企图调戏在山上劳动的一名妇女,未能得逞,显示其存在作案动机和倾向。

为了进行更精确的血型同一认定,办案人员将刘胜华的血液样本送往中山医科大学。由三位权威教授进行的检验分析结果确认:现场镰刀柄上的B型血与刘胜华的血液样本特征同一。

五、 攻坚克难巧审讯,真相大白惩凶顽

正面接触刘胜华的时机已经成熟。

11月27日,山村夜晚一如往常般宁静。专案组依法对刘胜华采取了秘密收审措施。按照预先制定的周密审讯方案,在一位精通手语且熟悉聋哑人心理的老师协助下,审讯组连夜对刘胜华展开了攻坚。

审讯室内,刘胜华戴上了助听器,面前摆放着纸和笔。

起初,他凭借聋哑的生理缺陷,不断通过手势比划,矢口否认自己在案发当天曾去过高寨背山上,试图构筑心理防线,与审讯人员周旋。

审讯一度陷入僵局。然而,他对于案发当天中午12点后长达三个小时的行踪,始终无法自圆其说,存在明显的空白时段。这更坚定了办案人员的判断:刘胜华必然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

在强大的政治攻势和心理压力下,审讯人员反复宣讲政策,阐明利害,并适时进行突击性提问。

做贼心虚的刘胜华,内心的恐慌逐渐显露出来。经过连续多次的审讯交锋,他的心理防线最终彻底崩溃。

12月11日,刘胜华在审讯人员面前,用颤抖的手比划出了一个勒颈杀人的动作,随后伸出了两个手指,示意两条人命。接着,他在纸上缓缓画出了两个女人的头像,并指向了发现尸体的山坡方向……

至此,骇人听闻的“10·12”双尸案终于真相大白。根据刘胜华的供述(通过手势和图画),其作案过程如下:

刘胜华早已留意到,高寨背山上时常有妇女单独或结伴捡油茶果。地处偏远、山林寂静、植被茂密的环境,激发了他邪恶的念头,萌生了上山奸淫妇女的歹念。

10月8日下午1点多,他悄悄潜入高寨背山坡,恰遇正在独自捡油茶果的陈初凤。兽性大发的刘胜华猛地从后方扑上去,一手紧紧抱住陈初凤,另一只手粗暴地抚摸其胸部。陈初凤受惊后奋力挣扎,大声呼救,手中挥舞的镰刀无意中划伤了刘胜华的左手腕。

受伤的刘胜华恼羞成怒,凶相毕露,一把夺过陈初凤手中的镰刀,用力猛击其头部。因用力过猛,木质镰刀柄瞬间断成两截。

为了防止事情败露,丧心病狂的刘胜华又顺势扯下陈初凤肩部挎着的布袋,紧紧缠绕其颈部并拼命勒紧……陈初凤最终停止了呼吸。

然而,就在刘胜华行凶之际,附近的油茶树林中闻声赶来了另一位受害者——陈菊英。

为了灭口,一不做二不休的刘胜华立即冲向陈菊英,用同样残忍的手段,拉过她身上挎着的布袋,死死勒住其脖颈,直至其死亡。

连续杀害两人后,刘胜华将陈菊英的尸体拖到旁边的草丛中,割下一些杂草覆盖其上。

随后,兽性未泯的他又将陈初凤的尸体拖拽至30米外的凹地,褪下她的裤子,掀开她的上衣,实施了性侵犯。事后,他用杂草掩盖好尸体,仓皇逃离了犯罪现场。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起手段残忍、影响恶劣的重大案件,在公安机关的不懈努力下成功告破。

同年,罪大恶极的凶手刘胜华被依法执行死刑,得到了应有的法律严惩,告慰了逝者的在天之灵,也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