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90年代大案系列 > 第490章 优等生与采花贼:马鞍山连环罪案的双面人生

第490章 优等生与采花贼:马鞍山连环罪案的双面人生(2 / 2)

他言语不多,比同龄人早熟,自律能力强,数理化难题总能轻松解答。他关心时事,爱踢球,玩电子游戏,和男同学相处融洽,颇讲义气。

尤其是当他父亲罹患癌症后,他成绩依然稳定,更让老师们对他高看一眼。

双重人生:乖学生面具下的欲望暗流

然而,案发后仔细回想,一些曾被忽略的蛛丝马迹,开始浮现在同学们的脑海里。

一次放学后,同学们相约去踢球,走在半路,晁豪钻进了公园的厕所,许久不出来。

一个同学进去寻他,却发现他呆立在墙角,一脸痴迷地侧耳倾听着隔壁女厕所的动静,直到被同学喊了一声,才如梦初醒,支吾着搪塞过去。

还有一次,当几个男生在课后诡秘地讨论哪些女同学“武装民兵”般戴上了胸罩时,一旁的晁豪冷不丁冒出一句成语:“小题大做”。这精辟而老练的调侃,引得男生们哄堂大笑,却也透露出他内心对异性早已有了超乎寻常的关注和思量。

审讯室里,戴着锃亮手铐的晁豪,脸上仍带着学生特有的稚真与忧郁。他白皙修长的双手,本该在大学教室里书写笔记,如今却只能无助地放在冰冷的审讯桌上。他供述,犯罪的根源,源于青春期被严格压抑后扭曲爆发的好奇心。

在“家教甚严”的环境里,晁豪的作息时间被父母严格规定,几乎没有与异性正常交往的机会。女孩子的生理特征和身体变化,对他而言成了神秘而充满诱惑的禁忌领域。进入高中,身体迅速发育,他常常感到莫名的焦躁。女同学的一笑一颦、一举一动,都在他封闭的内心荡起涟漪。日积月累,好奇变成了难以抑制的欲望。和许多处于青春期的男孩一样,他开始幻想。为了填补认知的空白,他偷偷从书摊租借充斥着色情与暴力描写的书刊,专挑那些露骨的章节,一遍遍阅读、揣摩。然而,画饼终难充饥,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反而在他心里燃起了更旺的邪火。

1998年9月19日那个夜晚,做完作业的晁豪百无聊赖,以“上晚自习”为借口溜出家门。

街头,一位穿着短衣裙、身姿摇曳的少女吸引了他的目光。他鬼使神差地尾随其后,内心渴望能与对方搭讪,甚至幻想着能被邀请进屋。

但现实是,少女径直走上四楼,“砰”地一声关紧了防盗门,将他所有的幻想隔绝在外。

晁豪浑浑噩噩地下楼,内心的失落与积压的欲望交织翻涌。就在二楼与三楼的拐角,他遇到了那位下班回家的21岁女青年。

擦肩而过的瞬间,理智的堤坝彻底崩坍,他掏出早已准备好的编织带,实施了第一次犯罪。

那次之后,他彻夜难眠,既害怕又后悔。但风平浪静的一个月过去,他并未受到任何怀疑。

于是,侥幸心理开始滋生,恶魔的胆量逐渐壮大了。“说不定,那女的根本没报案……只要不被抓住,不会有事的,再干一次……”就这样,有了第二次、第三次……直至第十一次。

扭曲的轨迹:在学业与罪孽间穿梭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晁豪竟能在这条疯狂的犯罪道路上,同时维持着优等生的光环。

他的作案时间通常选择在晚上8点到9点30分之间,只因这是父母规定的“晚自习”时段,他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回家,以免引起怀疑。

他甚至根据课业压力来调节自己的犯罪“频率”——在期中、期末考试期间,或者在高三最后冲刺阶段,因为“课程紧了,作业多了,顾不上”,作案会明显减少甚至暂停。

一边是深夜楼道里令人发指的暴行,一边是白天教室里解出难题的从容,这两种极端的状态,在他身上达成了诡异而恐怖的平衡。

几次作案得逞后,他的胆子越来越大。在观看了一些非法录像带后,他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触摸,开始了对被害人的性侵犯。

为了防止被认出,他用力勒紧被害人的脖子,却因无法掌握分寸,意外导致了两人死亡。

然而,即使在犯下杀人重罪之后,他依然能准时回到书桌前,完成他的高考复习。

在他的认知里,“只要没把人弄死,就没什么大不了的罪”,对于那两条因他而逝去的生命,他只是在审讯中耿耿于怀地辩解:“我真不是有意要把她们勒死的呀!”

2000年7月,他如同一个正常的、前途光明的学生一样,走进了高考考场,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如果没有案发,一份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将为他开启完全不同的人生。然而,法律不会因为成绩单上的高分而有丝毫宽宥。

沉重的反思:悲剧背后的警示

案件终于告破,马鞍山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剪短的头发展慢慢蓄长,红色的衣衫重新出现在街头。但此案留给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思索,却远未结束。

晁豪的案例,是一个极端却深刻的警示。它赤裸地暴露了我们在青少年性教育上的长期缺位与失败。

在“男女之大防”的陈腐观念影响下,对性的回避和污名化,使得像晁豪这样的青少年,无法通过正常、健康的渠道了解必要的生理知识,排解青春期的困惑与冲动。

最终,他被地下色情信息和内心扭曲的欲望引向了犯罪的深渊。他的双重人生,既是个人性格的悲剧,更是教育体系中那片“讳莫如深”的灰色地带所结出的恶果。

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看待性、理解性,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负责的态度,已成为素质教育中一项不可或缺且刻不容缓的课题。

我们必须认识到,知识的启蒙与道德的引导,远比单纯的禁止与回避,更能保护我们的孩子,避免下一个“晁豪”式的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