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11月29日凌晨,中原大地笼罩在初冬的寒意中。
洛阳轴承厂厂区内一片寂静,只有武装部职工王某巡夜的脚步声在空旷的院子里回响。
当他走到枪库门前时,突然倒吸一口冷气——门锁被撬,厚重的铁门虚掩着一条缝。
王某心头一紧,猛地推门而入。眼前的一幕让他浑身冰凉:两个墨绿色的枪柜大敞着,原本整齐摆放的武器不翼而飞。
他颤抖着手清点损失,结果让人心惊肉跳——2支56式冲锋枪、11枚手榴弹、929发子弹,总计超过50公斤的军用物资在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起震惊全国的盗枪案,拉开了一场警匪对决的序幕。
特殊年代的武装管理
在深入了解案件之前,有必要回顾当时的时代背景。作为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洛阳轴承厂不仅生产民用轴承,更承担着重要的军工生产任务。
从周恩来、朱德到刘少奇、邓小平,都曾亲临视察这个关系国家命脉的企业。
那个年代,这样的重点军工企业都设有武装部,配备真枪实弹的民兵。
据资料记载,1963年山东省曾统计出机关企事业单位自卫枪支达2.29万支,子弹220万发。
更令人惊讶的是,其中大量枪支流散在不该持枪的人员手中——从中学校长到农场场长,甚至服务员、驾驶员都可能合法配枪。
而文革期间武斗频发,更加剧了武器流失。截至1969年9月,全国被抢夺的枪支就达187万余支,炮弹39万余发,手榴弹271万余枚。
虽然后来收回了大部分,仍有相当数量流落民间。
蹊跷的盗枪动机
现场勘查显示,盗贼是在11月28日深夜潜入的,手法老练地连破两道锁具。
但令人费解的是其动机——若是为了报复杀人,当时社会上搞到黑枪并非难事;若是为了倒卖牟利,为何要冒如此大的风险盗窃数量如此庞大的军用武器?
刑警们在分析时特别注意到了一个细节:被盗的929发子弹重达20多公斤,11枚67式手榴弹也有7公斤重,再加上两支近1米长的56式冲锋枪,总重量超过50公斤。
一个人携带如此沉重的装备翻越围墙,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经验丰富的谷警官判断:盗贼必定将武器分散藏匿在附近。
果然,经过细致搜索,警方在厂区围墙外的一处松土下,找到了部分被埋藏的子弹和手榴弹。但两支冲锋枪和大量弹药仍然下落不明。
生死蹲守
警方立即决定蹲点守候。24岁的刑警郝金木被安排在发现埋藏点的区域。这个来自孟津县会盟镇的农家子弟,是队里的业务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