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不一样的春节(1 / 2)

今年的春节跟以往是真不一样了,副食店里的货架瞧着就透着股子精气神儿,

不再是往年那副冷清模样。

每人能分到四两花生、三两瓜子的指标,不用再托人找关系,实打实能买到手;

猪肉每人每月能买二斤,比前些年宽裕太多,搁以前这可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儿。

老传统也跟雨后春笋似的冒了出来,恢复得又快又热闹。

往年过年,四合院的墙上年画都是工农兵形象,春联也都是清一色的口号,

今年家家户户都贴起了老辈儿传下来的福字,红扑扑的看着就喜庆。

就说刘海中家的春联,还是闫埠贵写的,“一元复始呈兴旺,万象更新起宏图”,

贴在门框上格外醒目;闫埠贵家自己贴的是 “春回大地千峰秀,福降人间万户欢”,

俩老头为这春联天天逗闷子,谁也不服谁 —— 闫埠贵捋着胡子得意地说:

“你家这副春联,搁外面至少得两毛钱!”

刘海中嘴硬,眼皮一耷拉:“也就那样,我看街上卖的印刷春联更规整!”

闫埠贵立马接话:“印刷的有啥魂儿?我这可是亲笔写的,你懂不懂门道!”

大年初一的晌午,日头升到了四合院的正中,

前院东厢房刘清儒家的堂屋被晒得暖融融的,比清晨更添了几分热闹。

朱漆门框上的倒福字在阳光下红得耀眼,门楣两侧的春联 “丰食满囤添喜气,

合家团圆纳新春” 墨迹鲜亮,松烟香混着阵阵菜香,在屋里屋外弥漫开来。

为了容纳满屋子的亲人,堂屋里特意并排摆了两张八仙桌,桌面擦得锃亮,

铺着洗得发白的粗布桌布,边缘绣着简单的缠枝莲纹样。

两张桌子都已摆好了青花粗瓷碗和筷子,筷子一律垫着红纸,透着老北京过年的讲究。

靠墙的条案上,摆着两瓶红星二锅头和一包水果糖,

还有女婿周明轩带来的两盒精装茶叶 —— 这在此时已是拿得出手的拜年好礼。

刘清儒坐在靠里那张八仙桌的主位上,手里摩挲着搪瓷酒杯,

眼神扫过满屋子人,脸上带着满足的笑意。

秦淮茹和陶小蝶则照顾自家孙子孙女,手里都还攥着块手帕,时不时给孩子擦下嘴。

孩子们在两张桌子间穿梭嬉闹,九岁的刘安盛领着弟弟妹妹们,

一会儿跑出屋追着炮仗屑跑,一会儿又撒丫子冲进屋扒着桌子找喜欢吃的,闹得不行。

“上菜喽!” 随着何雨水清脆的喊声,一道道热气腾腾的菜肴被陆续端进堂屋,

摆上了两张八仙桌。

最先端上来的是老北京过年必备的 “四四如意” 硬菜,

虽不算奢华,却透着实打实的富足:

一大盘红焖肘子泛着油光,肉质酥烂,酱汁浓稠得能挂在筷子上;

紧接着是清蒸鲤鱼,鱼身完整,淋着葱姜丝和香油,尾巴还微微翘着,寓意 “年年有余”。

何雨水和赵晓梅端着菜,动作麻利,嘴里还脆生生地说着吉祥话:

“肘子上桌,福气多多!”

“鲤鱼进宅,好运自来!”

刘继业媳妇和刘红燕跟着端菜进来,一盘米粉肉码得齐整整的,肉片肥瘦相间,

裹着软糯的米粉,油光锃亮 —— 这米粉是南方亲戚捎来的,在北方算得上稀罕物。

“这米粉肉是大嫂的手艺,蒸了快两个时辰呢,一直都没敢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