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会,非同寻常。他怀中揣着的,不仅是一份关于“千机君失踪案”的奏章,更是一份将决定未来天庭格局走向的答卷。
仙官队列缓缓移动,穿过重重宫阙,步入庄严肃穆的凌霄宝殿。
殿内金碧辉煌,仙气氤氲,文武仙卿分列两侧,鸦雀无声。
玉帝端坐于九龙宝座之上,冕旒垂面,看不清具体神色,唯有无形的威压笼罩整个大殿。
待日常政务奏报完毕,殿内稍显空寂之时,司礼仙官高唱:“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杨十三郎深吸一口气,整了整衣冠,迈步出列,行至御阶之下,躬身行礼,声音清朗而沉稳:
“臣,天枢院掌院首座杨立人,启奏陛下。前奉密旨,查办‘千机君失踪一案’,现已查明缘由,特来复命。”
此言一出,原本肃静的大殿内,顿时泛起一阵极其轻微的骚动。
无数道或好奇、或探究、或忌惮的目光,瞬间聚焦在杨十三郎挺拔的背影上。
千机君之名,在天庭沉寂数百年,如今骤然被提起,无疑在众多仙官心中投下了一块巨石。
玉帝的声音自高处传来,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讲。”
杨十三郎直起身,并未立即呈上奏章,而是依照与千机君商议的策略,面向玉帝与满朝仙卿,清晰陈述:
“臣遵陛下旨意,多方查探,已于昆仑山朝觐镇寻获千机君本人。经查,千机君并非遭遇不测,亦非触犯天条潜逃,实因早年旧疾复发,伤及仙元,需寻一清净之地闭关静养,以期恢复。因其性子孤僻,不喜叨扰,故未禀明天庭,致使数百年来下落不明,引发悬案。”
他言语恳切,将千机君的“失踪”定性为因私废公的“静养”,巧妙地避开了任何可能涉及政治敏感的解读。
紧接着,他话锋一转,抛出核心:
“然,千机君虽身染沉疴,心中却始终感念陛下天恩浩荡,铭记身为仙臣之责。闻听如今天庭用人之际,百废待兴,尤以厘清积年旧案、整顿法度纲纪为要。他自觉学识或尚有可用之处,愿献残年余力,以报陛下知遇之恩。”
说到此处,杨十三郎微微停顿,目光迎向御座方向,加重了语气:
“故,千机君恳请陛下,允其以一‘顾问’之虚名,不列仙班,不掌权柄,仅于幕后将其于律法、案牍、机关阵法之微末心得,贡献朝廷,助相关部门查遗补缺,以尽绵薄。”
“顾问”二字,他咬得清晰,尤其强调“虚名”、“不列仙班”、“不掌权柄”,将千机君的定位描述成一个纯粹的知识提供者,主动将所有的潜在威胁与权力诉求剥离得干干净净。
奏对完毕,杨十三郎躬身将早已备好的奏章高举过顶:“此乃臣查案经过及千机君所陈之情,详细记录在此,恭请陛下圣览。”
整个大殿鸦雀无声。所有仙官都屏息凝神,等待着玉帝的反应。
这番奏对,情理兼备,既给了天庭台阶下(千机君并非叛逃),又满足了玉帝可能的人才需求(千机君愿效力),更关键的是,姿态放得极低(仅求虚名顾问),将最终的决定权和对千机君的掌控权,完全交到了玉帝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