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迅速抓起纸笔,开始草拟一个简易版的集成电路研发计划。
与现代动辄上亿美元的晶圆厂不同,早期的集成电路制造设备相对简单,工艺也不复杂,完全可以在有限条件下实现。
"光刻机已经有了基础,材料和工艺也有相应基础;封装和测试设备也可以改造现有设备实现...
"林舟飞快地在纸上列出清单。
"关键是芯片设计...先从简单的开始,逻辑门、触发器、计数器这些基础组件,然后是运算单元,最后组成一个完整的处理器...
"
林舟的眼前仿佛已经出现了一个微型化的
"猎-歼
"火控系统,体积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功耗降低,可靠性大幅提升,还能实现更多复杂功能。
"从晶体管到集成电路,从第二代计算机跨越到第三代,这将是一场革命!
"林舟深吸一口气,感受着体内澎湃的创造欲望,
"让我们开始吧。
"
他看了看墙上的挂钟,已是傍晚六点。车间里的工人们开始收工,但林舟知道,自已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第一步,先造一台样机...
"林舟已经迫不及待想回到小世界空间,开始这项划时代的工作。
……
三月的风还带着几分凉意,但阳光已经变得暖和起来。
林舟站在轧钢厂东区一栋不起眼的三层小楼前,手里捏着一张红头文件。
这是他昨晚熬夜加急申请的特别批条,上面盖着
"银星工程
"的专用印章,还有赵部长的亲笔签名。
"半导体实验室...
"林舟微微眯起眼睛。
这座不起眼的小楼,曾经只是轧钢厂的一个普通附属实验室,负责研究一些金属材料的电子特性。
自从
"银星工程
"启动后,它被迅速扩建改造,成为了整个项目的配套研究单位,专门研究半导体材料和基础电子元件,负责为
"猛龙
"等项目提供电子零部件支持。
林舟迈步走进大楼,门口的警卫见到他,立刻敬了个礼:
"林工好!
"
"同志好。
"林舟点点头,出示了手中的批条,
"我要见王明同志。
"
"好的,林工,王主任正在三楼办公室。
"警卫恭敬地说。
林舟径直上了三楼,轻轻叩响了一扇挂着
"主任办公室
"铭牌的门。
"请进。
"里面传来一个略显疲惫的声音。
推门而入,一个四十多岁、戴着圆框眼镜的中年人正伏案工作。
看到林舟,他立刻站了起来,脸上露出惊讶和敬畏的表情。
"林工!您怎么亲自来了?有什么指示?
"王明推了推眼镜,语气中透着紧张和尊敬。
作为半导体实验室的负责人,王明当然知道林舟的分量。
这位年轻的天才工程师,在短短一年内就彻底改变了整个军工系统的技术路线,甚至连他们实验室用的光刻机,都是林舟提供的改进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