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舟如实相告:
"困难不小,但有希望。他们建议我们先准备一些样品和技术资料,以便一旦获批就能立即行动。
"
"好好好!
"杨厂长连说三个好,脸上终于有了笑容,
"那咱们得抓紧准备了。
"
他转向各位车间主任:
"听到了吗?有希望了!现在要安排一下,准备一些高质量的样品和技术资料,可能要参加广交会!
"
车间主任们面面相觑,显然没跟上节奏:
"广交会?咱们轧钢厂?
"
杨厂长简要解释了林舟的出口方案,车间主任们听完后,表情从困惑逐渐变为惊讶,最后是兴奋。
"这...这可是个好主意啊!
"三车间老王激动地说,
"咱们的钢材质量确实一流,拿到国际市场上绝对有竞争力!
"
"可以啊,林工!
"五车间主任竖起大拇指,
"这脑子就是灵光!
"
杨厂长拍板定案:
"好,从现在开始,各车间抽调精兵强将,组成专门小组,准备广交会的样品和资料。林工负责总体规划和技术指导。
"
他环视一周,神情严肃:
"这事暂时保密,不要对外宣扬。只有参与准备工作的同志才能知道,明白吗?
"
"明白!
"众人齐声应道。
会议结束后,林舟被杨厂长单独留下。
"林工啊,
"杨厂长的声音压得很低,
"你老实告诉我,这事儿有多大把握?
"
林舟知道杨厂长是在担心什么。如果出口方案最终被否决,而厂里已经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不仅浪费资源,还会对工人情绪造成二次打击。
"厂长,说实话,这事能不能成,现在还很难说。
"林舟坦言,
"但我认为值得一试。即使最终不能参加广交会,我们准备的样品和资料也不会浪费,可以用于国内展示和技术交流。
"
杨厂长点点头:
"我明白了。那咱们就按两条线走——一边准备广交会的事,一边想其他办法解决眼前的困难。
"
林舟同意这个策略:
"没错,两手准备,才能应对各种可能。
"
……
三天后,林舟正在车间研究一批特种钢的配方,小李匆匆跑了进来,脸上带着掩饰不住的兴奋。
"林工!林工!大消息!
"
林舟从一堆数据中抬起头,
"什么事这么高兴,捡到钱了?
"
小李喘着粗气,
"比捡到钱还刺激!军工部打来电话,让您马上去开会!说是...说是出口方案批了!
"
"这么快?
"林舟手中的笔啪嗒一声掉在桌上,他愣了半晌,
"真他娘的批了?
"
小李用力点头,
"杨厂长已经在外面等您了,说是要立刻出发!
"
林舟连忙抓起外套,脑子里还有点懵。
按照他对这个年代的了解,任何涉及对外贸易的事情,尤其是军工产品出口,都应该层层审批,至少得拖个把月。
怎么会这么快?
杨厂长站在厂门口,来回踱步,见林舟出来,立刻招手,
"快快快,车都等着了!首长们催得紧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