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天,阳光已经带了些热辣辣的劲儿,风里裹着路边香樟树的气息,还有那么一丝若有若无的工业区的金属味儿。徐大志从乐天电子厂那宽敞却略显沉闷的大门里出来,没多做停留,一头就钻进了他那辆专座的大奔黑色轿车里。
“去城北分厂。”他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对司机蒋伟吩咐道。
车子驶离主干道,窗外的景致渐渐从规整的厂房变得有些杂乱了。城北这片,发展得总像是比别处慢了半拍。
城北电子分厂的大门口,以厂长宋波为首,几个人早就翘首以盼地候着了。宋波是个三十出头的年轻人,身材微微发了福,额头上一层细密的汗珠,也分不清是热的还是急的。他旁边站着生产副厂长张明,个子不高,眼神里透着精干。两人身后还跟着几个厂里干部模样的,都伸着脖子望着路口。
眼见着那辆熟悉的黑色轿车稳稳停住,宋波赶紧小步迎了上去,脸上堆起了恰到好处的笑容,亲手拉开了车门。
“徐董,您可算来了!一路辛苦!”宋波的声音带着点儿不易察觉的紧张。
徐大志点了点头,算是打过招呼,目光扫过眼前这几张面孔,最后落在宋波身上,“老宋,等久了吧?”
“没有没有,刚出来一会儿,”宋波连忙侧身引路,“徐董,里面请,里面请。”
一行人簇拥着徐大志往里走。这城北分厂主要生产的是“三鑫牌”彩电,厂区不算大,但机器运转的声音倒是轰鸣得很有气势。流水线上一台台半成品的电视机壳子缓缓移动,工人们穿着统一的工装,在各自身前的岗位上忙碌着。
宋波一边走,一边介绍着情况,语气里不自觉地带上了几分依赖:“徐董,咱们这儿的核心电子元件,大部分还是靠寒国三鑫集团那边供应,稳定是稳定,就是……就是,您也知道。只有一小部分不太关键的,是从广深那边采购的,主要是曹娟、曹达姐弟俩在负责供货。”
徐大志默默听着,偶尔问上一两句关键数据,宋波和张明都能对答如流。他仔细看了看几条生产线,又去成品检验区转了一圈,随手拿起一个检测完毕的电视后壳,用手指敲了敲,听了听声音。
张明在一旁解释道:“这批外壳的材质和韧性都比上一批有改善,次品率下来两个百分点了。”
徐大志“嗯”了一声,放下手里的东西。这一圈巡视下来,表面上看,厂子运转得还算顺畅,生产秩序井然,报表上的数字也过得去,似乎挑不出什么大毛病。但他心里清楚,越是这种看似平稳的水面下,越可能藏着看不见的暗流。
不知不觉就到了晌午,日头升到了头顶,明晃晃地照着水泥地。
“徐董,都这个点儿了,您就在我们食堂将就一顿,尝尝咱们工人灶上的口味?”宋波试探着发出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