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政策放宽了,可涉及到股份这种大事,还是得听上面的,对吧?”徐大志接着说。
宋阳江若有所思:“徐董这么一说,我倒真是茅塞顿开了。其实我们之前也听说过兴州厂的变化,只是没想到这么快就轮到我们厂了。”
酒菜上桌后,气氛更加轻松了。徐大志边吃边聊:“不瞒二位,我们小麦电子看中红光厂,是看中了这里的老师傅多,技术底子好。现在就是缺资金、缺管理、缺市场,这些我们小麦电子都能补上。”
“徐董,我冒昧问一句,”李建国斟酌着词句,“厂子合并后,我们这些老家伙......”
徐大志摆摆手:“老李多虑了。你们对厂子熟悉,有经验,正是我们需要的人才。不过——”他话锋一转,“管理方式得变变了。从前那套吃大锅饭的做法行不通了,咱们得按市场规律来。”
他放下筷子,正色道:“我给你们交个底,第一个月,工资我照发,不管干好干坏。但从第二个月开始,就要看业绩了。干得好的,奖金上不封顶;偷奸耍滑的,别说涨工资了,基本工资都难保。”
宋阳江忍不住问:“徐董,那具体要我们怎么做呢?”
徐大志笑了:“简单,就两个字——效益。车间看产量、看质量;销售看订单、看回款。咱们不搞虚的,就实实在在用数字说话。”
饭后,徐大志提议在厂区里转转。五月的午后,阳光正好,厂区里的老槐树开满了白色的小花,微风拂过,带来阵阵清香。
他们路过装配车间时,看见工人们已经忙碌起来。机器轰鸣,流水线转动,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看看,工人们积极性多高,”徐大志满意地说,“其实工人要的不多,就是按时发工资,干活有奔头。”
李建国感慨道:“是啊,从前我们也是想方设法,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现在不一样了,”徐大志拍拍他的肩膀,“有小麦电子做后盾,资金、订单都不是问题。你们就甩开膀子干吧!”
走到厂区尽头的一间旧仓库前,徐大志停下脚步:“这地方空着可惜了。我有个想法,把它改造成新产品研发车间,专门做智能小家电。这可是未来的趋势。”
宋阳江眼睛一亮:“我们厂里确实有几个老师傅,手艺特别好,就喜欢钻研这些新玩意儿。”
“那就更好了!”徐大志兴奋地说,“这样,明天你就把那几位老师傅组织起来,咱们开个会,讨论一下怎么做。”
夕阳西下时,徐大志准备离开。临上车前,他对李建国和宋阳江说:“二位留步吧。从明天开始,红光厂就要翻开新的一页了。有什么困难随时找我,但我更希望你们能自己解决问题。”
看着徐大志的车驶远,李建国长舒一口气,对宋阳江说:“老宋,看来这次,咱们厂真有希望了。”
宋阳江望着沐浴在金色夕阳中的厂区,点了点头:“是啊,感觉像是做了一场梦。早上还愁这个月的工资怎么发,现在倒开始琢磨怎么让厂子更红火了。”
厂区里,下班的工人们三三两两地往外走,人人脸上都带着笑容。有个年轻工人甚至哼起了小曲,那欢快的调子随风飘出去老远。
宋阳江和李建国相视一笑,不约而同地想起了徐大志说的那句话——如今在外面,说自己是小麦电子厂的,大家都得高看一眼。
也许,红光分厂的明天,真的会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