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志回到红光分厂厂区,五月的阳光透过嫩绿的梧桐叶,在红光电子厂的水泥路上洒下一地斑驳。
走在熟悉的厂区里,徐大志耳边是李建国那带着几分沙哑的介绍声,心里却像打翻了五味瓶。
不过是一年多光景,这片土地,竟已是天壤之别。
徐董,这边请。李建国微微躬身,伸手指向不远处的厂房。他额角沁着细汗,五月的风本该带着暖意,他却觉得后背发凉。
徐大志点点头,目光扫过那一排排红砖厂房。曾几何时,他还是个带着十来个人闯荡的小老板,站在这气派的厂区前,连说话都要提着三分气。
这三间并排的车间,是咱们厂的核心生产线。李建国声音干涩,每天能下线五百台收录机,喇叭产量更是能达到......
话说一半,他忽然卡了壳。这些数字,两年前他也曾对同一个人如数家珍般炫耀过。那时徐大志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营销公司老板,带着区区十几号人,连个像样的办公室都没有。
可如今......
徐大志身后跟着的谢伯洪轻咳一声,递过来一个理解的眼神。作为曾经兴州电子厂的厂长,他太懂李建国此刻的心情了——那感觉,活像是把自己养大的孩子亲手送给别人。
李书记不必着急,慢慢说。徐大志语气平和,目光却锐利如鹰,不放过厂区的每一个细节。
这一路走来,他见过太多这样的场面。从最初在谢伯洪的兴州电子厂碰壁,到如今即将接手红光电子厂,每一步都走得惊心动魄。谁能想到,当初那个裹着旧大衣,在厂长办公室外苦等营销费用的小老板,今天会以主人的身份再多次踏上这个厂呢?
这边是职工食堂。李建国强打精神,继续介绍,能同时容纳八百人就餐,我们的厨师都是......
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他记得清清楚楚,两年前说这话时,还特意强调过食堂师傅都比徐大志公司的人多。那时红光电子厂光是后勤人员就有几十号人,随便拔根汗毛都比徐大志的大腿粗。
可现在?徐大志的世界通营销公司已经发展成为跨省集团,旗下员工上万,年销售额抵得上几十个红光电子厂。
真是六月债,还得快。
一行人走进仓库区时,气氛更加凝重。偌大的仓库里堆满了收录机和喇叭,有些包装箱上已经落了薄灰。
库存积压比较严重。李建国声音越来越低,现在市场上都是随身听,这种老式收录机......
徐大志随手拿起一个喇叭,在手里掂了掂:质量还是不错的。
就这轻飘飘一句话,让李建国鼻子一酸。曾几何时,这些都是他引以为傲的资本,如今却成了企业的累赘。
跟在队伍末尾的宋阳江一直沉默不语,眼神却始终没离开过徐大志的背影。作为厂里的技术副厂长,他记得两年前第一次见徐大志时的情景——那个年轻人带着营销方案来找合作,说话时眼睛里闪着光,虽然衣着朴素,却掩不住满身的才华。
当时他怎么说的来着?小徐啊,不是我们不合作,实在是厂里规矩多......
现在想来,真是有眼不识泰山。
办公楼在那边。李建国指着前方一栋五层小楼,宿舍区在后面,能住几百名职工。
徐大志停下脚步,回头看了眼身后这群红光厂的老领导。每个人脸上都写着复杂——不甘、失落、无奈,还带着几分认命。
去会议室吧。徐大志轻声说。
就这一个小时的参观,对红光电子厂的高层来说,简直比一年还漫长。李建国感觉自己的衬衫已经湿透,贴在背上冰凉一片。宋阳江更是全程低着头,偶尔抬眼看向徐大志时,眼神里多了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
等众人在会议室重新落座时,李建国和宋阳江几人仿佛一夜之间老了十岁。李建国坐在主位徐大志边上,手里攥着发言稿,指节泛白。
徐董,李建国清了清嗓子,我代表红光电子厂全体职工,欢迎您前来视察......
话说出口,他自己都觉得讽刺。这哪是视察的?分明是来全盘接收的。
徐大志坐在对面,神情专注地听着,偶尔在笔记本上记几笔。他的沉稳与从容,与一年多前那个等待合作的年轻人判若两人。
宋阳江盯着徐大志出神。他想起那次徐大志来要营销费用,穿着那件半旧的军大衣,站在办公室门外等了整整一上午。当时他还和李建国开玩笑,说这年轻人脸皮真厚。
谁知风水轮流转,如今谢伯洪成了徐大志指定的分厂厂长,而自己却要从副厂长的位置上退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