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身形一震,眼中最后一丝犹豫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冰冷的决然。
他朝庞统深施一礼道:“士元所言极是。备……受教了。”
这一日,县衙来了一位不速之客,乃是县中賨人首领杜濩之子杜路。
他声称族中与邻近板楯蛮寨子因水源发生械斗,特来请刘县令主持公道。
刘备升堂,将争执双方请来一番询问。
发现此事背后牵扯甚广,竟隐约有成都本土大族的影子。
意在激化賨人内部矛盾,削弱其实力。
刘备与庞统对视一眼,心知这是一个绝佳机会。
刘备并未偏袒任何一方,而是亲自深入山险实地,不辞辛劳地勘察水源。
更是拨下钱粮,开凿水渠,解决了两族用水的困境。
就这样,刘备平息了賨人与板楯蛮多年的争端,并顺势赢得了杜濩等一批賨人豪帅与板楯蛮人的感激。
庞统则趁机与杜路等賨人、板楯蛮部落频繁接触,互通往来。
不断暗示刘璋及益州众豪强对賨人、板楯蛮的漠视和欺压,并巧妙地将刘备“仁德”之名与“汉室宗亲”的正统身份结合,描绘出一幅若能主政益州,必将善待賨人、板楯蛮的图景。
此事过后,刘备在江原乃至周边少数民族中的声望悄然提升。
一些賨人、板楯蛮的精壮勇士,开始以各种名义投入周仓的麾下受训。
而这一切,都被刘备巧妙地掩饰在勤政爱民的表象之下。
然而,没有不透风的墙。
刘备在賨人、板楯蛮中的活动,还是引起了益州本土豪强们的警觉。
益州别驾张松其貌不扬,却心细如发。
他在益州经营多年,眼线众多。
他敏锐地察觉到江原方向的异动,尤其是賨人、板楯蛮势力与刘备的靠近,让他感到了其中的不同寻常。
就在刘备集团于江原悄然积蓄力量之时,一股超越世俗纷争的力量,正静静地注视着益州大地上的一切。
青城山深处,云雾缭绕。
一座古朴的道观隐于参天古木之间,观主范长生正在静室打坐。
虽已年过百岁,他却鹤发童颜,双目开阖间精光流转。
一道人缓步进入静室,正是范长生的大弟子清虚子。
他年约四十,面容清癯,一身武道修为也来到了炼髓境中期。
清虚子不禁好奇地问道:“师尊,您近日观气,可见这天下气运,终将归于何方?是北方的唐王,还是……这新入蜀的刘玄德?”
范长生微微一笑道:“紫微帝星,晦暗不明,然北方煞气冲天,伴有将星拱卫,其势已成,此乃霸道。”
“西蜀之地,潜龙在渊。虽有仁德之气萦绕,然其根基浅薄。身边辅弼之星虽亮,却隐有早夭之兆,成败……难料。”
清虚子似懂非懂:“师尊,那我等是否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