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南疆东海(1 / 2)

祝融夫人脸上绽开笑容,赶紧拉着还有些扭捏的孟获跟上。夕阳将三人的影子拉长,方才的追打吵闹化为一股充满希望的期待,融入了建宁城温暖的暮色之中。吴笛的心中则想着:孔明啊孔明,四十年了,你的修为又精进了几何?这南中的地气,似乎已被你调理得温顺了许多啊……建宁城内,馆驿幽静处,一灯如豆。

诸葛亮并未居于华丽府衙,反而选择了这清简的驿馆。院中草木似乎都受他周身气机牵引,生长得格外井然有序,叶片在晚风中轻颤,发出细微而和谐的沙沙声,暗合某种天地韵律。

吴笛悄无声息地步入庭院,目光落在窗棂透出的那道清瘦身影上。

诸葛亮正伏案批阅文书,不再是羽扇纶巾的军师形象,而是一袭素色道袍,长发以一根木簪随意束起。他周身气息圆融内敛,看似平和,但吴笛却能感知到其体内那浩瀚如海、近乎圆满的磅礴神力,已至炼神还虚的顶峰,距离那最终的飞升之劫,仅有一步之遥。四十年前播下的那颗金丹种子,已然长成了参天大树。

似是感应到那深不可测的注视,诸葛亮手中朱笔微微一顿,抬起头来。当他看清门外含笑而立的青衫身影时,眼中瞬间掠过一丝难以置信的惊诧,随即化为无比的郑重与一丝不易察觉的敬意。

他立刻起身,快步迎出,来到院中,对着吴笛便是一个道揖,语气带着恰到好处的惊喜与敬重:“不知是何方贵风,竟将并州牧吹到这南中边陲之地?真乃是我益州之福,亮之幸也。”

他称吴笛为“并州牧”,而非更显仙家气质的称谓,既是点明吴笛于此世间的身份,也透着一份旧识的熟稔与尊重。

吴笛微微一笑,受了他这一礼,打量着他,眼中满是赞赏:“孔明,四十年弹指而过,你已至渡劫之境,距仙道圆满只差临门一脚。更难得的是,你并未一味追求自身超脱,反而以此通天修为梳理地气,教化万民,将这南中瘴疠之地治理得生机勃勃,民生安乐。看来,我当年并未看错人。”

诸葛亮神色谦逊:“并州牧谬赞了。亮之所为,不过是秉承牧守当年‘仙汉’之志,尽人臣本分,略施手段安抚地方,使民得其利罢了。天道浩渺,亮虽偶得机缘,亦不过初窥门径,岂敢妄言圆满。”

吴笛颔首,不再寒暄,直接道明来意:“四十年前,我曾言要为此仙汉世界寻一位代言之人,总揽乾坤,守护这人间盛世,使仙道昌隆与百姓安康并行不悖。如今观之,你无论修为、心性、智慧、威望,皆已臻至境,更难得的是这一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赤诚。守护仙汉,守护这亿万黎民,凭你之人品才情,完全合乎条件。”

他目光清澈而深邃,直视诸葛亮:“不知诸葛先生,可愿担此重任,成为此方位面之子,接替我执掌这仙汉乾坤?”

话语落下,庭院中一时寂静无声,唯有风吹树叶的细微声响。空气似乎都因这石破天惊的询问而凝滞了。

诸葛亮闻言,身躯微微一震,即便是他早已修炼到山崩于前而不色变的境界,此刻眼中也翻涌起剧烈的波澜。他沉默了片刻,并非犹豫,而是在消化这巨大的责任与信任。

他抬眼,看向吴笛,目光已恢复清明与坚定,他整了整衣冠,对着吴笛,再次深深一揖,这一次,比之前任何一次都要庄重。

“牧守以天下相托,以大道相授,此乃旷世之信任,无上之重责。可是我先以刘备刘玄德为主公,怕有负吴州牧之所托。”吴笛道:“这不是事,我会将仙汉世界保护权分成五份,诸葛先生为仙汉之中天界,可容纳刘备益州一系管理整个仙汉世界的治理,与我所在的玄黄大陆沟通,形成双赢共同升维最后升维成和洪荒世界一样大世界 。曹操,周瑜,蔡邕,张鲁等各管一方世界外围的安危共同维护仙汉的安全。诸葛亮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意,“亮,一介布衣,蒙牧守不弃,授以金丹大道,赐以安世之机。四十年来,未尝一日敢忘牧守再造之恩、仙汉立国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