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旅行与感悟(1 / 2)

郭亮村,绝壁长廊。

越野车沿着盘山公路前行,两侧的山峰越来越陡峭。

岩石裸露,呈现出暗红色的丹霞地貌。

当车驶近郭亮村时,一道巨大的绝壁横亘在眼前。

绝壁上人工开凿的长廊如一条黑色的巨龙,蜿蜒盘旋。

这就是郭亮村绝壁长廊。

又称“挂壁公路”。

是上世纪70年代郭亮村村民在没有机械的情况下用钢钎、铁锤历时五年开凿而成的奇迹。

“长廊全长1300米,宽6米,高4.5米,开凿时清理出的石方达 2.6万立方米。”

白芷的平板屏幕上显示着长廊的结构图。

“长廊外侧有35个‘天窗’,既是采光口,也是观景台。”

“每个天窗间距约30米,呈拱形与山体岩石的弧度完美契合。”

此时天色未亮,景区尚未开放。

绝壁长廊入口处的铁门紧闭。

挂着“非开放时段,禁止入内”的告示牌。

陈轩没有停留,带着三人绕到长廊侧面一处隐蔽的小径。

这是当年村民开凿长廊时留下的运输通道。

狭窄得仅容一人通过,路面凹凸不平,布满碎石和凿痕。

莉莉薇走在最前面。

她手脚并用,指尖抠住岩石的缝隙,动作矫健如猿猴。

岩壁的触感粗糙坚硬,带着清晨的凉意,缝隙中还嵌着当年开凿时残留的钢钎碎屑。

朝暮步履从容,裙摆拂过碎石,却未被划破。

她偶尔伸手扶住岩壁,指尖能清晰感受到岩石的纹理和凿痕的深浅。

那些深浅不一的痕迹,是村民们一锤一钎的坚持。

终于,他们从一个未对外开放的天窗钻进绝壁长廊。

长廊内部的岩壁保留着原始的开凿痕迹,凹凸不平。

有的地方还能看到钢钎凿击的圆形凹痕,密集如蜂窝。

岩壁上渗出的水珠顺着凿痕流淌,在地面汇成细小的溪,不断发出潺潺的声响。

35个天窗依次排开,每个天窗都像一幅天然的画框,框住外面不同的山景。

天色渐亮。

第一缕晨曦从东方的天际线升起,金色的阳光透过天窗洒进长廊,照亮岩壁上的水珠,折射出七彩的光芒。

阳光逐渐移动,从第一个天窗到最后一个天窗,依次照亮长廊的每一个角落。

岩壁的颜色也从暗红色逐渐转为金黄色。

莉莉薇趴在一个天窗上,探头向外望去,下方的山谷云雾缭绕,村庄的屋顶炊烟袅袅。

远处的山峰在晨曦中若隐若现,如同一幅写意的水墨画卷。

“这些天窗不仅采光,还能通风,同时也是开凿时的作业面。”

白芷走到一个天窗旁,测量着天窗的弧度。

“村民们采用‘上下结合’的开凿方式,从山顶和山脚同时动工,最终在中间汇合,误差不超过半米。”

她的指尖拂过天窗的拱形边缘,边缘光滑圆润,是经过后期打磨的痕迹。

朝暮站在长廊中央,感受着晨曦的温暖。

长廊的地面是碎石铺成的,踩上去发出“咯吱”的声响,与远处的鸟鸣、溪流声交织在一起。

她抬头望向长廊的顶部,顶部的岩石呈拱形,这种结构能增强长廊的稳定性,抵御山体的压力。

阳光透过天窗,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随着时间的推移,光影缓缓移动,如同一首流动的诗。

陈轩靠在最后一个天窗旁,目光投向远方的晨曦。

金色的阳光洒在他身上,勾勒出他挺拔的身影。

远处的山峰在晨曦中显得格外壮丽,岩石的纹理清晰可见。

云雾在山谷中翻滚,如仙境般缥缈。

“这是独属于我们的晨曦。”

他轻声说道,声音被风吹散,却带着一种宁静而坚定的力量。

……

莫高窟特窟

游客们在开放洞窟外排着长队,而陈轩四人则沿着一条僻静的走廊前行。

走廊两侧的墙壁上嵌着历代的碑刻,字迹模糊,却透着厚重的历史感。

最终,他们停在一扇不起眼的木门前。

门上挂着“特窟区,非授权禁止入内”的牌子。

这里是莫高窟不对外开放的特窟区,珍藏着最珍贵的千年壁画。

木门被轻轻推开,一股混合着尘土、颜料和纸张的气息扑面而来,带着千年岁月的沉淀。

特窟内光线昏暗,只有顶部的透气窗透进微弱的自然光。

照亮墙壁上的壁画。

这些壁画覆盖了从北朝到元代的不同时期。

题材丰富,技法精湛。

“这幅是北魏的《鹿王本生图》,采用‘凹凸画法’,人物面部的明暗过渡自然,是西域画风与中原画风融合的典范。”

白芷的手电光束落在一幅壁画上,照亮画面中的鹿王。

鹿王的毛色层次分明,眼神灵动,仿佛下一秒就会从壁画中走出。

壁画的色彩以赭石、石青、石绿为主。

这些颜料都是天然矿物研磨而成,历经千年仍鲜艳如新。

莉莉薇好奇地伸出手,想要触摸壁画,却被陈轩轻轻拦住。

“这些壁画很脆弱,颜料层

陈轩的指尖轻轻拂过壁画旁的墙壁,墙壁上有细小的裂纹,那是岁月侵蚀的痕迹。

朝暮站在一幅唐代的《飞天图》前,久久凝视。

飞天的衣袂飘举,线条流畅如行云流水,采用“游丝描”技法,线条细如发丝,却富有弹性。

飞天的面部丰满圆润,是唐代“以胖为美”的审美体现。

嘴角带着淡淡的笑意,眼神温柔而神圣。

壁画的背景是蓝天祥云,云朵的画法采用“晕染”技法,层次分明,如真似幻。

“这幅壁画的颜料中添加了珍珠粉。

所以在光线照射下会呈现出淡淡的光泽。”

白芷的手电光束移动,照亮飞天的衣袂。

衣袂上的白色颜料果然泛着微弱的珠光。

“莫高窟的壁画采用‘重彩’技法,颜料层层叠加,有的地方颜料厚度达数毫米,所以能保持千年不褪色。”

陈轩走到一幅元代的《药师经变图》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