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钢水从包中流出,进入结晶器。
整个过程很顺利,钢坯的质量也很不错。
专家们一边观察,一边记录数据。
“拉速控制得不错。”有人赞叹道。
“表面质量也很好。”
但李院士始终没有表态。
他只是静静地看着,偶尔皱皱眉头。
演示结束后,众人来到会议室。
沈良再次展示了技术资料,详细介绍了工艺原理。
“有几个问题想请教。”李院士终于开口了,“第一,你们这个冷却曲线是怎么确定的?”
来了!
沈良早就准备好了答案。
“我们做了大量的实验,测试了不同温度梯度下的凝固效果。”他调出一张图表,“这条曲线是最优解。”
“实验数据在哪里?”
“在这里。”沈良翻开另一份资料。
李院士接过去仔细看了看,眉头皱得更紧了。
“这些数据...很完整啊。”
他的语气有些奇怪。
沈良心中警觉起来。
不会是露馅了吧?
“第二个问题。”李院士继续说道,“你们的二次冷却区设计依据是什么?”
“主要考虑了传热系数和冷却强度的平衡。”沈良回答得很流畅,“既要保证冷却效果,又要避免温度应力过大。”
“具体的计算过程呢?”
“我可以现场推导给您看。”
沈良起身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开始写公式。
一连串复杂的数学推导过程很快布满了整个黑板。
专家们看得很认真,不时点头。
“思路很清晰。”有人低声议论。
“计算也没问题。”
但李院士的表情依然严肃。
“第三个问题。”他放下资料,“你们是怎么解决钢水流动均匀性问题的?”
这个问题更加尖锐。
钢水流动不均匀是连铸技术的老大难问题,直到九十年代都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
沈良深吸一口气。
“我们在浸入式水口上做了改进。”他指向设备图纸,“增加了导流装置,可以有效控制钢水的流向。”
“导流装置?”李院士来了兴趣,“具体是什么样的?”
“请跟我来。”
沈良带着专家组回到车间,指着浸入式水口上的一个小装置。
“这就是我们设计的导流器。”
李院士戴上老花镜,凑近仔细观察。
“这个角度...很巧妙啊。”他喃喃自语,“应该能形成很好的流场分布。”
其他专家也围过来看。
“确实有道理。”
“没想到这么简单的改动能起这么大作用。”
沈良心中稍微松了口气。
看来这一关算是过了。
但李院士突然抬起头。
“这个设计思路你是从哪里学来的?”
空气仿佛凝固了。
沈良感受到了所有人的目光。
这是最关键的问题。
“是我自己想出来的。”他努力保持平静,“在分析流体力学原理时突然有了灵感。”
“灵感?”李院士的眼神变得锐利,“你学过流体力学?”
“自学的。”沈良硬着头皮说道,“买了几本书回来研究。”
“哪几本书?”
这下真的麻烦了。
沈良脑海中快速搜索着这个年代可能存在的流体力学教材。
“主要是《流体力学基础》和《传热学原理》。”他报出两个比较保险的书名。
李院士若有所思。
“这两本书我也看过。”他慢慢说道,“但里面没有关于连铸流场优化的内容啊。”
完了!
沈良感觉冷汗都冒出来了。
但他只能硬撑下去。
“书上确实没有现成的答案。”他尽量让声音听起来自然,“但基本原理是相通的。我就是根据这些原理,结合实际情况摸索出来的。”
李院士盯着他看了好一会儿。
会议室里安静得能听到心跳声。
终于,老专家缓缓点了点头。
“年轻人有想法是好事。”他的语气软化了一些,“不过理论和实践还是有差距的。”
“您说得对。”沈良连忙附和,“所以我们做了很多试验。”
“试验记录我想看看。”
“没问题。”
沈良让人拿来了一摞试验记录本。
这些都是他这段时间突击补充的,数据基本真实,只是在关键参数上做了一些调整。
李院士翻看着记录本,神情专注。
“这个温度变化曲线很有意思。”他指着其中一页,“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用的热电偶。”沈良回答道,“布置了十几个测点。”
“精度怎么样?”
“误差在正负2度以内。”
李院士继续翻看。
每一页他都看得很仔细,有时还会拿笔在旁边做记号。
其他专家也围过来讨论。
“这个冷却速率控制得不错。”
“确实,比我们厂的效果好多了。”
“看来这个技术真的有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