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沈良就拨通了那张名片上的电话号码。
“您好,我是昨天在西郊别墅遇到的沈良。”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钟,然后传来熟悉的声音:“沈同志,我们在等您的电话。今天下午三点,中山公园北门,有人接您。”
沈良放下电话,深深吸了一口气。
新的征程,即将开始。中山公园北门,下午三点整。
沈良提前十分钟到达,站在梧桐树下观察着来往的行人。他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中山装,手里拎着那个破旧的公文包,看起来就像个普通的技术干部。
一辆黑色轿车缓缓驶来,车窗摇下,露出昨天那个年轻人的脸庞。
“沈同志,上车吧。”
沈良拉开车门坐进去,发现车里还有另外一个人——一个五十多岁的中年男子,戴着金丝眼镜,神情严肃。
“沈同志,我是科工委的李主任。”中年男子伸出手,“昨天的事情我们都了解了。”
车子启动,驶向市区深处。沈良透过车窗看着外面的街景,心里在思考接下来的对话策略。
这些人既然主动联系自己,说明他们已经意识到了那些技术的价值。但问题是,他们能给予多大的支持?
“沈同志,我们想了解一下,您掌握的技术到底有多少?”李主任开门见山地问道。
沈良沉吟了一下。“李主任,这样说吧,我现在展现出来的,可能连百分之一都不到。”
车里瞬间安静下来。
年轻人转过头,眼中满是震惊:“您是说,还有更多的技术?”
“重工业的各个门类,我都有涉及。”沈良语气平静,但每个字都重如千钧,“发电设备、化工装置、航空发动机、船舶制造...”
李主任摘下眼镜,用手帕擦拭着镜片。这是他紧张时的习惯动作。
“能具体说说吗?”李主任重新戴上眼镜,目光灼灼地看着沈良。
沈良从公文包里拿出几张纸,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技术名称和简要参数。
“超超临界火电机组,效率比现在的设备高三倍。”沈良指着第一行,“千万吨级乙烯装置,能彻底改变我们的石化工业。”
他的手指继续向下移动:“高推重比航空发动机,推力可达二十吨级。还有三十万吨级超级油轮的设计技术...”
李主任接过纸张,越看脸色越凝重。这些技术名称他都听说过,但那都是西方国家严密封锁的核心技术。
“您确定这些都能实现?”李主任声音有些颤抖。
“技术路线没有问题。”沈良非常自信,“关键是工艺和材料。需要大量的投入,还需要组建专门的研发团队。”
年轻人激动得握紧了拳头:“如果真的能掌握这些技术,我们就不用再受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了!”
车子在一座灰色建筑前停下。李主任下车时,步伐明显比刚才急促了许多。
“沈同志,请跟我来。我们需要详细讨论一下合作的事宜。”
他们进入建筑内部,乘电梯到达六楼。走廊很长,两边是一排排办公室,墙上挂着各种工业设备的图片。
李主任推开一间会议室的门:“请坐,我叫几个同事过来。”
十分钟后,会议室里坐满了人。沈良粗略数了一下,大概有七八个人,年龄从三十多岁到六十多岁不等。
“各位同志,这位就是沈良同志。”李主任做着介绍,“关于他的技术能力,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
一个戴着厚眼镜的老者首先开口:“小沈同志,我是搞发电设备的。您刚才提到的超超临界技术,能详细说说吗?”
沈良站起身,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
“超超临界发电的核心在于提高蒸汽参数。”他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简单的示意图,“温度达到600度以上,压力超过25兆帕...”
随着沈良的讲解,会议室里的气氛越来越热烈。这些专家们不断提出问题,而沈良总能给出准确的答案。
一个小时过去了,黑板上已经画满了各种图表和公式。
“不可思议!”发电设备专家摘下眼镜,用手揉着眼睛,“这些参数完全符合理论计算!”
化工专家也激动起来:“那个乙烯装置的催化剂配方,我们研究了十几年都没有突破,您竟然有现成的解决方案!”
沈良放下粉笔,看着在场的所有人:“各位专家,这些技术的价值我相信大家都能看出来。问题是,我们怎么把它们变成现实?”
李主任站起身,在会议室里来回踱步。
“资金不是问题,人员也可以调配。”李主任停下脚步,直视着沈良,“关键是,您愿意全身心投入到这个事业中来吗?”
沈良毫不犹豫地点头:“为了祖国的工业发展,我愿意贡献一切。”
“好!”李主任一拍桌子,“那我们马上成立专门的研发机构,您来担任总工程师!”
会议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沈良知道,自己人生的新篇章即将开始。
但他心里也清楚,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这些技术要转化为现实产品,需要攻克无数的工艺难题。
不过没关系,他有信心,也有决心。
毕竟,他要为新中国点亮整个重工业科技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