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红星这几年一直在琢磨技术革新,但苦于没有方向,”李厂长指着车间里的设备,“您看,这些设备大多是我们自己改装的,虽然土了点,但实用。”
沈良仔细观察,发现红星钢铁虽然规模不大,但设备维护得相当好,工人的技术素质也不错。
“李厂长,您这边的改造积极性很高啊。”沈良由衷地赞叹。
“没办法,大厂有国家扶持,我们小厂只能靠自己,”李厂长苦笑,“不创新就是等死。”
这话说到了沈良心坎里。正是这种不服输的精神,才是推动技术进步的真正动力。
中午在红星钢铁食堂吃饭,李厂长专门安排了几个技术骨干陪同。
“沈工,您昨天讲的那个应力分布理论,我们反复琢磨了一夜,”一个年轻工程师兴奋地说,“能不能详细讲讲?”
沈良笑了,这才是真正想学技术的人。
他拿起筷子在桌上画起示意图,详细解释了改造的技术原理。几个工程师听得入神,不时提问互动。
“这个角度的控制很关键,”沈良强调,“差一度都会影响效果。”
“那检测精度怎么保证?”有人问道。
“可以用简易的测量工具,成本不高但很实用。”沈良回答。
一顿饭的功夫,几个技术问题基本理清了。李厂长在旁边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点头赞叹。
“沈工,您这技术确实高明,”李厂长放下筷子,“我们红星决定了,回头就启动改造项目!”
下午参观的第三个厂是建设钢铁,情况又有所不同。
这个厂的厂长姓赵,是个老技术出身,对新技术既感兴趣又保持谨慎。
“沈工,您的理论我们研究过,确实很有道理,”赵厂长边走边说,“但实际应用中会不会有什么意外?”
这种担心不无道理。任何技术改造都存在风险,特别是在当前这种资源紧张的环境下。
“赵厂长的顾虑很正常,”沈良真诚地说,“技术改造确实需要谨慎对待。”
参观结束后,赵厂长提出了一个建议:“沈工,能不能先在我们这里做个小规模试验?成功了再推广。”
这个想法倒是很实际。沈良考虑了一下,觉得可行。
“试验是可以的,但需要选择合适的设备和时机。”沈良回答。
三个厂跑下来,沈良对推广前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华光钢铁有实力但缺乏决心,红星钢铁有决心但实力有限,建设钢铁两者兼备但过于谨慎。
每个厂的情况都不同,推广策略也需要因地制宜。
回到宾馆,沈良开始整理今天的收获。他拿出纸笔,详细记录了每个厂的具体情况和改造可行性。
华光钢铁的问题主要是资金和决心,需要从效益角度说服他们。
红星钢铁最有希望成为试点,可以作为示范工程。
建设钢铁适合做技术验证,降低推广风险。
正想着,电话响了。
“沈工,我是陈局长,”电话里传来熟悉的声音,“今天的参观怎么样?”
“收获很大,各个厂的情况基本了解了。”沈良如实回答。
“明天上午你来我办公室一趟,我们详细谈谈推广计划。”陈局长说道。
挂了电话,沈良意识到真正的考验要来了。省里的态度将直接决定这项技术的推广前景。
他必须准备一份详尽的推广方案,既要说服领导支持,又要确保技术落地的可行性。
这一夜注定不会平静。沈良在宾馆房间里铺开一张白纸,迅速画出三个厂的布局图。每个厂的设备情况、技术水平、改造难度,都在他脑海中一一对应。
“华光那边老王明显有顾虑。”他自言自语道,“光说技术优势还不够,得让他们看到实打实的经济效益。”
笔尖在纸上快速移动,沈良列出了详细的成本核算表。改造一台炉子需要多少钱,能节约多少原料,提高多少产量,回收期是几个月——这些数据必须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电话又响了。
“沈工,我是红星的李厂长。”声音里带着兴奋,“刚才开了个紧急会议,厂领导班子一致通过,决定立即启动改造项目!”
沈良眉头一挑。这个效率倒是出乎意料。
“李厂长,改造资金准备好了?”
“已经申请了专项拨款,预计下周就能到位。”李厂长声音坚定,“我们红星虽然规模不大,但搞技术改造的劲头不输任何人!”
挂掉电话,沈良若有所思。看来红星钢铁确实是个不错的突破口,可以作为示范工程推广。
凌晨两点,沈良终于完成了推广方案的初稿。整个方案分三个阶段:先在红星试点,再到建设验证,最后推广到华光等大厂。
第二天上午,省工业局办公大楼。
陈局长办公室里烟雾缭绕,几个副局长围坐在会议桌前,神情严肃。
“沈工,昨天的调研情况如何?”陈局长开门见山。
沈良将准备好的材料逐一摆在桌上。“三个厂各有特点,推广策略需要分步实施。”
他详细汇报了每个厂的具体情况,重点强调了技术改造的可行性和经济效益。
“按照初步估算,改造后的设备能提高产量15%以上,节约原料8%,综合效益非常可观。”
一个副局长皱了皱眉。“风险评估呢?万一改造失败怎么办?”
这个问题沈良早就考虑过。“建议分三步走,先小规模试点,成功后再逐步推广。这样既能验证技术,又能控制风险。”
陈局长点了点头。“具体的时间安排是什么?”
“红星钢铁下周启动,一个月内完成第一台设备改造。建设钢铁同步进行技术验证,华光钢铁等大厂作为第二批推广对象。”
会议室里安静了几分钟,几个局长交换着眼神。
最终,陈局长拍了拍桌子。“就按你的方案执行!省里全力支持这次技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