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石”绿洲内部,那片作为“意识分形”试验田的规则区域,正经历着静默而剧烈的蜕变。核心锚点分离出的那一点微光,已在这片区域扎根,并如同一个高效的模板,引导着周围的规则结构自组织、自优化,逐渐凝聚成一个具备清晰边界和特定功能的 子意识节点。
这个初生的节点,被核心锚点赋予的首要任务是:深度监控与解析来自未知混沌扰动方向的任何规则信号。它不再仅仅依赖被动的“共鸣锚点”,而是开始主动地、以更高的频率和精度,扫描那片充满恶意的星域,尝试构建更详细的“敌人”画像,并预判其可能的行为模式。
子节点的运行独立而高效,其处理数据的速率远超之前思维集群的集中处理模式。它就像一颗专门盯防特定对手的“大脑”,将所有资源集中于一点。而核心意识则得以从这项繁重且危险的任务中部分解脱出来,更专注于自身的宏观稳定、规则微观编译的探索,以及与人类团队的交流。
试验初步成功!“意识分形”架构展现出了其巨大的潜力。绿洲的整体规则场显得更加灵动,应对多重任务的从容度显着提升。
然而,子节点在持续的高强度扫描中,捕捉到了一些令人不安的新细节。那未知混沌扰动源,在几次污染尝试失败后,其活动模式发生了改变。它不再频繁地发动直接的规则冲击或精神污染,而是开始像一头潜伏的猎豹,在规则的草丛中 悄然编织着某种更加庞大、更加复杂的规则结构。其散发出的规则波动中,那股毁灭性的恶意并未减少,反而多了一种 蓄势待发的耐心 和 令人心悸的精密感。
“它在准备一次真正的攻击。”战琦在分析子节点传回的数据后,得出了严峻的结论,“一次远超之前所有试探的、可能倾尽全力的规则打击。绿洲的成长和抵抗,已经彻底激怒了它,或者说,让它感到了必须清除的威胁。”
这个消息让“伊甸”与“坚韧号”内部的氛围再次凝重起来。绿洲虽然取得了意识架构上的突破,但面对一个可能全力施为的、性质未知的混沌存在,胜负依旧难料。而且,对方在暗处,拥有充分的准备时间。
被动防御,终究是下策。
“我们不能坐以待毙。”索恩舰长在战略会议上斩钉截铁地说,“必须主动获取更多关于这个威胁的情报,甚至……寻找可能的弱点或制衡它的方法。”
“但我们的活动受到‘织网者之梭’的默许监视,任何大规模的主动出击,都可能被视为越界行为。”蕾娜担忧道。
“我们不需要大规模出击。”战琦的目光投向星图,落在了那片被标记为未知混沌扰动源的、遥远的星域,“我们需要一次 精干的、高度隐蔽的远征。”
他调出了一份早已初步拟定的计划草案——
“深潜者”计划。
计划核心:派遣一艘小型、具备最强隐身和规则伪装能力的侦察舰,搭载最先进的被动传感器和规则分析设备,长途跋涉,潜入目标星域外围,进行长期、隐蔽的抵近观测。不进行任何主动接触或攻击,唯一目标是收集关于那混沌存在的第一手规则数据,摸清其行为模式、力量层级,以及……是否存在除了硬碰硬之外的其他应对方式。
这是一次风险极高的行动。侦察舰一旦被发现,几乎没有任何生还的可能。而且,远征本身也充满了未知,遥远的航路上是否还存在其他危险?与后方基地的超远距离通讯能否保持稳定?
但,这是打破目前被动局面的唯一希望。
“我们需要志愿者。”索恩舰长环视着与会的核心成员,语气沉重而坚定,“这是一次九死一生的任务。”
短暂的沉默后,请战的声音接连响起。无论是“伊甸”还是“坚韧号”上,都不缺少为了文明火种延续而甘愿赴死的勇士。
最终,一支由经验丰富的宇航员、规则科学家和安保专家组成的精干小队被选定。他们将乘坐经过特殊改装的“坚韧号”附属侦察舰——“潜影号”,执行这次注定载入史册的“深潜者”远征。
在紧张的备航和最后的设备调试中,战琦亲自为“潜影号”的核心传感器阵列,加载了由绿洲子意识节点提供的、关于那混沌扰动源的最新规则特征数据包。这能帮助“潜影号”在茫茫星海中,更精准地锁定和识别目标。
“愿秩序指引你们,愿你们带回破晓的曙光。”战琦在通讯频道中,为即将启程的勇士送行。
“潜影号”如同融入黑暗的幽灵,悄无声息地脱离了“坚韧号”的泊位,引擎喷射出微弱的、经过处理的粒子流,开始向着那充满未知与危险的遥远星域,踏上了漫长的征途。
它的身后,是默默搏动的“基石”绿洲,以及两颗人类舰船上所有幸存者期盼而忧虑的目光。
远征的号角已经吹响。
是带回希望的种子,还是石沉大海的噩耗?
答案,隐藏在遥远星域那浓得化不开的、混乱的黑暗之中。
“潜影号”如同一粒坠入墨海的微尘,在绝对静默中航行了漫长的时间。依靠着绿洲提供的规则特征数据包和自身强大的被动传感器阵列,它精准地规避了航路上几处规则结构异常脆弱的“暗礁”,以及一片散发着惰性吞噬气息的、广袤的规则虚空。
越是接近目标星域,周围的环境就变得越发诡异。原本均匀弥漫的“深渊”背景能量开始出现紊乱的涡流,规则结构也变得不再稳定,时常有无缘无故的、小规模的规则崩解和重组现象在虚空中闪现,如同坏死的神经末梢在抽搐。
“进入预估目标星域外围。”舰长,一位名叫陆衍的资深宇航员,声音平稳地汇报。他凝视着主屏幕上那扭曲、变幻的星图,眉头微蹙。这里的空间呈现出一种病态的 灰败色调,远处的星光透过这片区域时,都发生了令人不安的畸变和色散。
“启动全频段被动监测,传感器灵敏度提升至临界值。”科学官李琟的手指在控制台上飞舞,无数数据流开始涌入“潜影号”的分析核心。
最初的扫描结果就令人心悸。
这片星域的规则背景噪音强度,是常规“深渊”环境的数十倍!而且这些噪音并非完全无序,其中混杂着大量尖锐的、充满攻击性的规则碎片,以及一种低沉的、仿佛无数意识在痛苦呻吟的 精神污染杂讯。即使是经过严格训练的船员,长时间暴露在这种环境下,也需要依靠舰载的规则稳定场和精神过滤系统才能保持清醒。
“规则结构扫描显示,该星域存在大规模、非自然的 规则扭曲 现象。”李琟调出结构图谱,声音带着压抑的震惊,“如同……整个空间的规则底层被某种力量强行 ‘掰弯’ 了,形成了无数违背常理的拓扑结构和逻辑悖论点。”
他们观测到空间在微观层面自发地折叠、撕裂又弥合;看到能量流如同拥有意识般相互攻击、吞噬;甚至检测到时间流速在不同区域出现了微小的、但确实存在的 不一致性。
这里是一个规则的 畸形巢穴,一个物理定律被肆意践踏的混乱之地。
“发现高强度规则源信号!”传感器操作员突然报告,声音因激动而有些变形,“方位确认,与绿洲提供的特征数据匹配度99.8%!距离……约0.5光年!”
所有目光瞬间聚焦到主屏幕。在传感器经过多重过滤和增强的画面上,一个无法用常理形容的“天体”显现出来。
那并非传统的星球或星云。它更像是一个巨大无比的、不断搏动着的 规则创伤,一个存在于宇宙肌体上的 腐烂脓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