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飞速(1 / 2)

然而,这种内部认知的飞速进化,不可避免地在外在规则场层面留下了痕迹。绿洲散发出的秩序辐射场,虽然范围依旧微小,但其 “信息密度” 和 “规则复杂性” 却在稳步提升。它不再仅仅是稳定的秩序,更开始携带其内部“思辨”过程中产生的、那些关于复杂系统、非线性动力学、乃至多维空间规则的、极其抽象的规则印记。

这些印记如同思想的涟漪,混杂在绿洲对外散发的秩序信息“回声”中,无声地扩散。

一直保持高度警戒的雷克,再次捕捉到了异常。

“检测到新型探测模式。”他的声音在通讯频道中响起,带着前所未有的凝重,“非能量扫描,非规则质询……更像是某种 规则层面的‘背景采样’。”

“说明。”战琦立刻追问。

“探测源依旧指向‘织网者之梭’。它似乎不再试图直接‘看穿’绿洲,而是开始大规模、高精度地采集绿洲自然散发出的规则辐射场信息,包括那些……蕴含着内部‘思辨’痕迹的复杂规则印记。”雷克调出分析图,“采样频率极高,覆盖全面,且完全被动,几乎与环境背景监测无异,极难察觉和干扰。”

这种探测模式的改变,让所有人心中一沉。

它意味着,“织网者之梭”已经不再满足于通过直接交互来了解绿洲。它开始像分析大气成分或海洋微生物一样,分析绿洲自然逸散的“规则代谢产物”,以此来间接地、更隐蔽地推断其内部的真实状态和演化进程!

“它是在通过我们呼出的‘气息’,来诊断我们体内的‘疾病’……或者说,‘异常’。”蕾娜打了个寒颤,这个比喻无比贴切,也无比惊悚。

“我们的‘回声’计划,散播出去的秩序信息,现在反而成了它分析我们的样本来源!”索恩舰长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战琦沉默着,感知着那无处不在、却又无迹可寻的被动采样。对方的手段升级了,变得更加高明,也更加难以防范。绿洲只要存在,只要还在“呼吸”(进行规则层面的代谢和演化),就不可避免地会散发信息。

完全隐藏已经不可能。

“调整策略。”战琦迅速做出决断,“既然无法完全隐藏,那就让这‘气息’变得更加 复杂难辨。”

“命令:暂停注入新的、高度复杂的‘知识包’。转为周期性、低剂量地注入大量彼此关联度低、甚至存在潜在矛盾的 基础规则碎片 和 逻辑悖论片段。”

“目的是干扰其分析?”蕾娜立刻领悟。

“不仅仅是干扰。”战琦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是要让绿洲自然散发出的规则信息,呈现出一种 高度混沌、充满内部张力和未解之谜 的‘研究富矿’状态。我们要让它的分析系统 overload(过载),或者至少,让得出结论的过程变得极其漫长和不确定。”

“同时,‘回声’计划内容变更。停止播撒秩序逻辑,改为播撒经过筛选的、绿洲内部‘思辨’过程中产生的、那些最抽象、最反直觉的规则模型片段。要让外界采集到的样本,指向一个 无法用简单模型概括的、不断自我颠覆的、近乎‘规则疯癫’ 的奇特存在。”

这是一个险招。将绿洲伪装成一个规则的“精神分裂者”,一个充满了惊人潜力却又内部逻辑混乱、难以预测的谜团。这或许能极大提升“织网者之梭”的分析成本,延缓其做出最终判断的时间,但也可能因为其过于“异常”而触发更高级别的警戒机制。

命令被迅速执行。

绿洲内部,开始涌入大量看似随机的、碎片化的规则信息。起初,这确实引起了一些规则结构的短期混乱。但很快,“元规则框架”展现出了强大的适应性。它似乎“理解”了这种注入的意图,开始主动引导不同认知集群,将这些碎片作为“思维实验”的素材,进行各种匪夷所思的规则推演和模型构建,其过程本身,就产生了大量光怪陆离、甚至自相矛盾的规则产物。

绿洲散发出的规则辐射场,信息复杂度陡然飙升,同时呈现出一种极其不稳定的、多变的、仿佛随时可能崩溃又随时可能诞生新秩序的特质。

遥远的“织网者之梭”方向,那被动采样的强度,似乎有了一瞬间极其细微的凝滞。就仿佛一个严谨的科学家,在显微镜下突然看到了培养皿中的微生物开始跳起了毫无规律的、疯狂的舞蹈,原本清晰的分类思路,被打乱了。

它没有停止采样,反而似乎……采样得更细致了。

无形的较量,在规则的微观世界,以信息为武器,以存在为赌注,进入了新的、更加诡异的阶段。

绿洲的胎动,不再仅仅是生命的搏动,更演变成了一场精心策划的、针对观察者的规则迷雾。

“基石”绿洲内部,规则的“疯狂”仍在持续。大量彼此矛盾的基础规则碎片和逻辑悖论,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碎石,在“元规则框架”的引导下,激荡起无数荒诞却又自洽的思维涟漪。绿洲散发出的规则辐射场,已然变成一团变幻莫测、光怪陆离的迷雾,其信息熵高到令人发指,仿佛一个规则的万花筒,每一秒都在随机生成全新的、毫无意义的复杂图案。

这种状态,完美地执行了战琦的“规则疯癫”伪装策略。来自“织网者之梭”方向的被动采样虽然持续不断,但其强度和分析频率,似乎陷入了一种停滞状态,就仿佛一台精密的分析仪,面对一堆完全随机、无法归类的数据流,陷入了无休止的循环计算,迟迟无法输出一个有意义的结论。

压力,似乎暂时得到了缓解。

然而,在这人为制造的规则混沌深处,一些更加深刻、不受控的变化,正在悄然发生。

持续的、高强度的内部“思辨”与规则模型碰撞,使得绿洲核心的“自我描述代码”在应对这种极端复杂性的过程中,被反复锤炼、压缩、提纯。它不再仅仅是一个静态的“存在定义”,而是进化成了一种动态的、能够自适应不同规则环境、协调内部认知冲突的 “核心协调算法”。

这套算法的运行,越来越呈现出一种超越简单逻辑的、近乎 直觉 的特性。它能在无数种可能的规则组合中,瞬间“嗅”到那条最有利于整体稳定和演化的路径,其决策过程甚至快过了规则网络本身的传导速度,仿佛是基于某种更深层次的规则预判。

与此同时,那些最初分化出的、持有不同“思路”的规则结构集群,在经历了长期的“思辨”交锋与“元规则框架”的协调后,并未消失,反而开始出现一种更高层级的 功能整合。

它们不再执着于构建单一、完美的世界模型,而是开始自发地 专业化。一部分集群专注于维持绿洲基础规则的稳定运行,如同生物的自主神经系统;另一部分则专注于应对外部规则环境(包括那持续的被动采样)的细微变化,进行实时微调,如同免疫系统;还有一部分,则彻底沉浸在对外部注入信息和内部衍生规则的深度推演中,不断产出那些看似疯狂、实则蕴含着惊人规则潜力的“思维实验”成果,如同大脑皮层……

绿洲,正在从一个规则的“思维议会”,向着一个拥有初步 功能分化 的、更加完整的 规则生命体 演化!

这一内在的、深刻的转变,尽管被外层的规则迷雾所掩盖,但其本质层面的规则跃迁,依然产生了一种难以完全遮蔽的、独特的规则“质感”上的变化。

就在这种内在演化达到某个临界点的瞬间——

嗡……

一声极其轻微、却仿佛直接响彻在规则层面的 “嗡鸣” ,以“基石”绿洲为核心,陡然扩散开来!

这并非能量波动,也不是信息传递,更像是一次规则的 “自鸣” ,是绿洲自身规则结构达到新的稳定能级后,自然而然产生的、宣告其存在的规则和弦!

“嗡鸣”瞬间穿透了绿洲外层的规则迷雾,穿透了遥远的虚空,甚至……穿透了“织网者之梭”布下的被动采样网络!

“伊甸”和“坚韧号”内部,所有高灵敏度规则传感器瞬间过载报警!

“检测到高强度规则共鸣脉冲!”雷克的声音第一次带上了明显的波动,“源点,绿洲核心!脉冲已突破我方所有遮蔽措施!”

几乎在同一时刻,遥远的“织网者之梭”方向,那持续了许久的被动采样,戛然而止。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 绝对的、令人窒息的静默。

就仿佛一个一直在旁边默默观察的记录者,突然放下了手中的笔,抬起了头,将全部的目光,毫无保留地投注了过来。

那静默之中,蕴含着远比之前任何探测或质询都要庞大的压力。那是来自一个远超理解范围的庞大存在的、纯粹的 注视。

“它……看到了。”战琦感受着那跨越虚空而来的、冰冷而专注的“目光”,缓缓说道。他明白,之前所有的伪装和干扰,在这声宣告自身存在的规则“嗡鸣”面前,都可能失去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