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火红大明 > 第四百三十五章 郑梉

第四百三十五章 郑梉(2 / 2)

回想一下吧,我们在占领吕宋岛,不!应该说是光复吕宋岛之后,我们一直做的是追究殖民者及其仆从的责任,保护安分守己向往更好生活的原住民。你要清楚政治部同样从上到下都应该清楚,我们现在做的是压迫秩序的粉碎者是一个崭新公平秩序的缔造者。”杨向东的语气很严肃。

“至于军纪涣散的事情,政治部与参谋部原先的安排就很不错。总参谋部那里的意见还是要夺取马六甲北部以现有的法摩沙堡为基础,以重炮战舰为基础,控制马六甲通行权。政治部那里就要复杂一些,要配合陆军与海军陆战队快速占领控制整个马六甲南岸,北岸以贸易部宗教部门配合稳定马六甲周边各个国家。你要清楚包括所有人都应该清楚一点,我们不是搞殖民扩张。曾经我们到过的地方应该要恢复他本来应该有的模样。”

将忧心忡忡的政治部长送走之后,没一会儿,又一个推门进来的人是陶朗先。不得不说在南方的生活情况相对来说确实没有北方那么让人老的快。陶朗仙虽然已经要退休的年龄,但是整个精神头和身子骨确实还很不错。

“郑梉那里想要扩大贸易,将贸易与外交正式化,也就是说将现在的商会会馆的模式扩大。建立大使馆级别的外交。”陶朗先的话让杨向东非常诧异。

“郑梉?如果我记得没错的话,他今年应该是52岁还是53岁了吧?比陶伯还要年长一两岁。我记得是三年前后黎朝被莫登庸篡位。那时候情报部门还通告过,李朝旧臣阮淦郑检等人成功复辟了黎朝(史称后黎朝中兴)但是莫朝势力仍盘踞在高平一带。后面不是也分裂成了南北两朝吗?北朝现在是这个叫做郑梉的,南朝那个叫做阮……阮福源,

公司在商定与广宁地区采购煤矿的时候,我记得这个叫郑梉的还专门派人来接洽过。咱们在就是这样才在那里建立了一个商业会馆,这个贸易部后期都有整理过。而且后来他进口的东西还挺多的,今年的时候我听情报部和贸易部讲南边那个叫做阮福源的在广平地区建设防御堡垒,雇佣的好像还是一个葡萄牙的工程队。年初的时候,葡萄牙大使还安排人询问贸易部是否可以出售一些水泥木材什么的建筑材料。”

“贤侄你的脑子确实不错,其实咱们在与荷兰人战争结束之后,郑梉就曾经派人询问过是否可以出售一些武器和装备什么的。那时候咱们正在大规模的裁撤武器,清仓的时候拿出来一批火绳枪,后续还有一些早期的手雷和虎蹲炮出售给了他们。郑梉用这些武器打击莫朝势力。这次也是希望在原有的商业会馆前提下建立一个相对正式的外交使馆,估计这次要针对的是南边阮福源建立的防御堡垒,想要采购一些火药,火炮,炸药。

其实这里文莱国王带的头就不错,我估计他到时候不仅要装备药火药甚至很有可能需要我们帮忙训练军官和士兵什么的。南边的阮福源其实比北方要更加开放一些。我记得情报部门说他们那里不仅雇用了葡萄牙人,还采购了一些葡萄牙人倒腾过来的一些火枪什么的,不过随着荷兰人封锁马六甲海峡这些物资我估计也要快用光了。”陶朗先认真的说道。

“陶伯的意思是如果郑梉建立了相对正式的外交使馆的话,南边的阮福源也要搞吗?”杨向东推测到。

“我正是这个意思,销售武器的利润确实很大,但是我担心的是如果南北两面都有,我们出售武器的话,估计搞到最后两边都不会讨好。”陶朗先的语气很是担忧。

“陶伯有倾向性吗?”杨向东皱眉询问道。

“我其实并没有什么太明确的倾向性。南边的阮福源是非常有远见的。对于对外贸易它有很强的积极性,而且欢迎大明。日本,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国的商人到会安港口贸易。这么搞下去会安很有可能成为一个比较繁忙的港口。

繁荣的海外贸易确实为阮福源带来了巨额的关税和商业收入。这使得阮福源不用和郑梉一样对农民征收高额赋税的条件下,就可以维持巨大的军队和行政系统。不论哪个朝代,什么样的政权,轻徭薄赋都是赢得民心的重要手段。”杨向东没有插嘴而是继续听陶朗先讲述。

情报部门通过长期在南朝进行贸易的商人口中得知阮主政权通过西进运动,企图向西夺取占城和高棉的土地,他们将获取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农民,士兵和来自北方的移民,这确实解决了人口压力,也为百姓提供了新的生机和上升通道。自然而然就会获得移民和士兵的拥护,阮主一直宣传郑主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奸臣,而自己才是维护王室正统对抗权臣的忠臣,这种宣传在内部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总的来说南边的阮主确实有较强的威信和威望。

郑梉其实自从和我们在广宁煤矿的合作之后也一直在搞海洋贸易,但说到底它的重心更多的还是在内陆的朝贡和国内经济,不如南朝的海洋贸易那样活跃和开放,经济活力相对不足,财政压力很大。而且为了保持军事导致赋税沉重,也为了自己的威望搞政治压迫。使得被朝控制的北方地区时常发生农民起义和地方豪强的叛乱反过来又消耗了被超大量的精力和资源。”

“这么说起来,其实南方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相比于北方要好太多。”杨向东很是认同他的说法。

“情况确实是如此,但是从我们公司角度考虑的话,还是要扶持北方。郑主控制着后黎朝的皇帝,而后黎朝是经过明朝正式册封的安南国王。在明朝的视角里,他们与之打交道的是安南国黎氏王朝。郑梉其实是这个王朝的权臣维持着与明朝的藩属关系是郑梉政权合法性的重要外部保证,而末朝残余势力仍盘踞在高平,大明初期支持莫朝,后来在正式的不断外交努力后最终是承认。后黎朝为正统。而且在这种外交过程中使得郑梉本人巩固了自己的地位。目前其实与大明朝,尤其是南方的藩王关系很不错。目前我们没有和皇帝与大臣决裂,保持郑梉的政权稳定还是很有必要的。毕竟我们虽然不是和西方人那样进行殖民,更多的是稳定藩属关系。

而且说到底其实阮主也在刻意塑造南朝一个独立王国的形象,虽然名义上尊奉后黎皇帝,但是对于内部统治和对外外交,尤其是与西方和东南国家时,完全是以自己的名义进行的。阮福源被称为国王,其政权模式完全就是一个独立王国。阮福源的经济生命线在于海上贸易主要伙伴目前是日本和东南沿海的一些商人,这些商人目前和我们的关系很不错。或者说这些商人没有我们的扶持,也没办法站住脚。他们不需要和北边儿那样通过朝贡来获取经济利益,有独立自主的心思其实对于未来经济合作来说是个很不错的选择。但是如果我们要维持藩属国的现状的话,他们估计会敬而远之。毕竟他们与明朝中央政府没有直接联系,从目前得到的数据上来看,南朝的进口商品数量确实比北朝要高。其实我倒觉得无论从未来和现在来说,南北方其实都可以。北方经过多年的朝贡体系来说,对于未来是很不错的选择,但是南方的经济情况又是我们所需要的,说到底我也很矛盾,不知道到底应该支持哪方势力。”陶朗先也是很矛盾。

“陶伯,考虑的确实比较多,其实说到底也没有什么考虑不考虑的,虽然公司内部有很多如同陶伯这样从大名官府退下来的老人,但是说到底还是没有正儿八经的身份。

我们能以公司的名义建立正式所谓外交关系的大使馆,也无非是因为我们控制了整个香料群岛的所有权,能控制很多大明不愿意提供或者说是限制提供的商品,最关键的是我们能生产整个世界现在最好最全的商品,他们以商业目的与我们建立所谓的外交使馆,其实更多的还是从贸易和经济角度出发,所谓的大使馆应该有的政治和外交沟通渠道。唯一说得上全面的也只有文莱国一个国家而已。

和南朝贸易是我们现在所需要的,北朝同样我们也需要,无非是北朝相对来说与大明有正式的外交途径,贸易部现在打着公司的名头,对外宣称是南方商人自发组建的贸易集团。郑梉需要我们的商品,如果不是把他逼到绝处的话不会直接挑明。”

“贤侄的意思是该怎么干还怎么干,无非就是我们彻底控制了马六甲海峡之后,再考虑让南北朝统一的事情。”

“并不是我的意思是南北无论哪方统一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现在保持对峙的状态就非常好。越南说到底并不适合统一南北的经济模式,注定了他们即使合并到一起,也需要非常长的时间进行磨合,而即使磨合了南北的经济状态也决定了难免优于北面。其实对于这个大门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公司一直在强调北面的法典是为了应对未来的军事压力。而且北面呀并非是没有任何经济价值,但是如果北面失守了,那最终的结果无非就是像南宋那样,毕竟经济中心说到底还是在南方。但是既然郑梉想要建立大使馆,我们就建立一套标准的大使馆。大大方方的南边要是也要建立大使馆的话,也可以同他们建立。”

“那既然如此,是不是就要和人事那里考虑一下安排人手建立大使馆的事务?”

“陶伯有合适的人选吗?”

“人选,政治部那里一直努力的在学校培养人才,外交部那里也一直在以助手的方式培养干部,虽然贤侄说公司所建立的大使馆目前并没有发挥其应该有的作用,但是对于干部的培养,公司一直执行的是现在用不上,但是基础的能力还是要有的,外交官的培养其实还是比较麻烦的,毕竟到了当地担任职位要对当地的人为经济,历史,政治现状有一定的了解,其实说句实在话,政治部那里提供的人也不一定全部都合适,反而是那些已经在南北朝明确投靠我们的有多年经商经验的商人更方便实际操作一些。”

“虽然情况是这样,但是经济与商人绝对要分开,或者说政治绝对要凌驾于商人之上。而且北朝的情况比较复杂,我们虽然名义上是福建商人自己建立的商业集团,但是也必须要向他们隐晦的表明我们在大明有一定的官方支持,毕竟曹工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发展途径,未来朝贡注定会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有利于双方的贸易。”

“那这么说起来,北边的外交官人选就比较复杂了,必须要对北朝有一定的了解,还要有经济,政治头脑这样的人可不太安排。”

“公司不是一言堂,也不是一个人说了算的。自从党建立之后,一直以党会形式来解决问题,毕竟党规定了三个人在一起必须要开党组会议。所以并不需要一个人来负责,这样其实并不需要搞一个全能手。而是一个有领导和敏锐观察的人作为主要负责人,剩下的安排更加专业的人协助作为助手,其实也是不错的安排,对于双方的成长也是非常有益的。说到底我们虽然人口也不少,但是人才比例确实太少了。”

“这个也要时间慢慢来改变吧,目前我们一直在努力的进行文化教育,应该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人才的数量也会随之而提高,毕竟相比于公司建立支出来说现在已经是好了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