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淑度双手捧着的典籍用深蓝锦缎裹着书脊,边角已被磨得微微发亮,显见是经无数次翻阅校对。
“皇上,”吴淑度躬身将典籍举过头顶,声音带着难掩的沙哑。
“北京大学三千鸿儒遍历九州藏书楼的尘积典册、石窟寺的斑驳经卷、世家传承的秘府孤本,更访各族长者、采四海故老口述,历时半载勘校考辨,以‘信而有征’为要,终将盘古开天至今朝的文脉梳成此卷。
神话与史实互证其源,各族智慧共铸中华民族之魂,共成九篇章,合一千八百八十八页,定名《炎黄会典》。”
弘历双手接过,掌心骤承千钧,置于案几缓缓展开,墨香混着陈旧的纸味漫溢开来,字里行间自有乾坤。
第一篇《洪荒》,载盘古开天辟混沌、女娲抟土造生民、燧人钻木启文明、伏羲画卦立太极,于神话迷雾中寻“同根同源”之初证,记生命与文明的滥觞。
第二篇《炎黄》,记炎帝尝百草济九州生民、黄帝合万国定中原疆域,更述其子孙后裔或居中原、或向边疆,历千年迁徙融合渐成各族支脉,于“同源而异流,异流而同源”中,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之根。
第三篇《鼎革》,历夏启家天下之变、商周“天命靡常”之训、秦汉“大一统”之制、隋唐“海纳百川”之胸襟,至元明“守成与革新”之策,于王朝兴替中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之理。
第四篇《文心》,溯甲骨文之质朴、金文之庄重、篆隶之规矩、行楷之灵动,兼录各族文字与海外华文的薪火相传,集诸子百家与各族智者“立德立言”之要义,明“文字者,载道之器,传心之媒”的传承之责。
第五篇《礼法》,汇三代“礼治”之仪、秦汉“律治”之纲、唐宋“礼法合治”之典,更录各族乡规民约的互补共荣,析“礼以和族,法以安邦”的秩序智慧,见多民族治理的千年积淀。
第六篇《乐律》,存尧舜“韶乐”之“尽善尽美”、秦汉乐府之“感于哀乐”,亦录草原长调之悠远、藏地梵音之庄严、市井踏歌之明快,于宫商角徵羽中传“乐通人心,声连万族”之旨。
第七篇《风谣》,记中原岁节祭仪、草原那达慕、雪域雪顿节、塞上开斋之韵,录各族婚丧礼俗、市井百工生计,于民俗烟火中绘“和而不同”的生活长卷。
第八篇《信仰》,述儒家“修身齐家”之教、道家“道法自然”之哲、佛家“慈悲济世”之怀,兼录各族天地崇拜、祖先信仰的共通与差异,显“敬天爱人”的共同追求与“各守其道”的包容气度。
第九篇《昭绪》,既录往世“同心则兴,相济则久”的兴衰之鉴,又析当下“农商互补、南北共济”的民生之要,终以“承炎黄血脉,聚民族之力,连华人之心”寄兴邦安国的审慎期许,望文脉永续,盛世长兴。
弘历逐卷细阅,从正午的日头正盛到暮色漫进窗棂,指尖抚过书页时,嘴角偶有微扬。
待翻至乐律卷中各族乐律对照处,弘历抬眼赞道。
“将草原长调与中原雅乐并论,寻其‘和乐’之共,这点做得好。”
见吴淑度躬身谢恩,弘历又指风谣篇:“岁节习俗记得分明,连边疆的火把节与中原上元节的‘祈年’之同都点出来了,可见用心。”
然赞叹之余,眉头亦时有微蹙。
弘历在草原史迹卷停顿良久,语气转沉:“草原千年兴衰,怎篇幅不及中原百分之一?”
翻至西南民俗卷,指腹点过“边地蛮俗”四字。
“此语不妥,当改‘异域风情’,各族风俗本无贵贱。”
“……”
殿中烛火随暮色渐浓次第亮起,弘历终于合上典籍,指尖轻叩书脊。
“大体骨架已成,不负三千学者半载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