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理学院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矿质等专业,大部分教师则是汉斯上校请来的德国人。
目前,我们的学院虽然刚建立,但是师资力量却不输于国内任何一家高等学校,即使是西南联大,我们也有信心超越他们。我们的专业非常全面,完全按照主任你提出的意见划分,在制度上也采用了新的制度……”
这里席翰文所说的新制度就是李宏根据前世大学制度结合当下时代实际情况制定的新制度,既提高了教学效率,也最大限度保证了教学质量。
汉斯一脸惊讶地说道:“李,席校长,你们真是太厉害了!我有预感,这里一定会成为未来中国最优秀的学校之一。”
席翰文谦虚地用德语回道:“汉斯上校,借你吉言,若是我们学院有朝一日真的国家顶尖学校,这里面必然离不开你和诸位德国友人的帮助!”
李宏微微一笑,附和道:“汉斯,这所学校不止是我和席校长的心血,也是你的心血,是我们共同努力建设的成果。”
汉斯被二人说得一下子红了脸,紧接着拍着胸脯,信誓旦旦道:“李,席校长,以后你们二人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尽管开口。用你们的话说,那就是上刀山下火海,在所不辞!”
李宏哈哈大笑,道:“汉斯,没想到你对我们的文化研究不浅啊!”
汉斯笑道:“既然生活在这里,就要学习适应这里。用那个成语怎么说来着,叫入乡随俗!”
大同文理学院建成后,从7月中旬开始面向整个华北招生,并逐步扩展到全国各地。
为了招到更多的学生,李宏特意降低了一些门槛,增加了一些课程,同时给出巨大的优惠政策。比如学费减免、助学金、奖学金、特困家庭补助等等,从多个方面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并让一些上不起学的学生也有机会读高等学校。
招生工作一直持续到了八月下旬,学校正式开学时间定为九月一日。
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到达学校,李宏请张文白出面,加上自己,一同与各战区司令协商,付出大量好处。这些人最终不仅答应,还看在张文白、卫俊如以及李宏给出的武器装备面子上,派出部队护送学生出境。
截止到八月底,学校的招生工作顺利完成,甚至还略超预期。
对于这些学生,席翰文统一安排了入学考试。通过的可以直接入学,没有通过的有两条路选择,要么原路返回,要么进入本地的中学复读一年,来年再报考。当然了,考虑到他们的困难,席翰文向李宏提出请求,拨出一笔资金用于此事。李宏欣然同意。
此外,晋西北、绥远的农业今年也迎来了大丰收。得益于李宏推广新式农业生产技术和各地化肥厂的建立,农业相较于前两年几乎是成倍增长。同时,以晋西北8县来说,新开垦的耕地面积也相较于抗战前增加了约170万亩,成绩喜人。
然而,就在李宏这边一片欣欣向荣的时候,鬼子那边却已经有了新的动作,一场新的较量即将拉开序幕。